企业社会责任层级性与价值创造关系研究
时间:2016-12-01 来源:www.inibin.com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 20 世纪中期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在实践方面,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已逐渐得到企业家、社会公众的认可。但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仍然比较低。近几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虽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依旧很少。2014 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仅有 701 家企业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究其原因,是管理者碍于所需付出的成本而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虽然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的积极影响,但是企业仍然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一种支出和负担,这一切都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不是简单的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换言之,即企业不同社会责任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某些社会责任行为会增加收益,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创造,某些社会责任行为会增加成本,有碍于企业实现价值创造,而某些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价值创造不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社会责任划分层级,区分不同层次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无疑比以前更加需要探讨和研究。企业把握好社会责任的各个层次,有所区分的加以履行,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从而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过程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因其对企业投入资源存在差异,而从企业中获得的资源回报也会有所差异。基于此,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上市公司 2014 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以及年度财务报告,采用内容分析法,建立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根据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内容呈现的不同特征,探究我国实际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层级结构。
(2)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为了帮助企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对层级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关系的研究,仔细分析不同层级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创造存在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从而了解企业不同社会责任行为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心。
.........
第二章相关理论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原因在于该理论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和责任内容,同时企业价值增加是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Igor Ansoff(1965)在其编著的《公司战略》中提出,企业若想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目标,首先应平衡好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包括:股东、供应商、高级管理人员等[39]。这是最早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经过理论界对利益相关者思想的长期探索研究,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才逐步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的是Edward Freeman(1984)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他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能与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相互影响[40]。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是能通过其行动、决策或做法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个人或群体,同样,组织在其目标实现过程中也会对一些个人或群体的行动、决策或做法产生影响。Freeman 很直观地描述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陈宏辉和其导师贾华生(2002)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赞同,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中进行一些专用性投资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个人和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为企业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他们的活动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过程是相互影响的[41]。 Clarkson 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至关重要,将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中,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有理有据[42]。Clarkson 充分肯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贡献。
.........
2.2 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理论
自 90 年代至今,不同时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层级性,但是在理论界众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层级划分中,尚未有一个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Carroll(1991)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层级结构模型,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为经济责任,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获取经济利益;第二层次为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在法律、法规、国际规范和行业标准的范围内经营;第三层次为伦理责任,要求企业的经营行为应符合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体现为企业被社会大众期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第四层次为自愿慈善责任,企业以自有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对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四部分社会责任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慈善责任依次分布的比例大致为 4:3:2:1[43]。Carroll 的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理论模型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重要的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层级观为三层同心圆结构:内层圆是企业能有效履行的经济责任;中层圆是企业以社会价值偏好为依据而承担的经济责任;外层圆是企业履行的新出现的和未明确的责任[44]。黎友焕(2010)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责任四维度模型角度出发设计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将四维度社会责任归为 3 大类:第一层是经济和法规责任;第二层次,伦理责任和自愿性慈善责任,其中,伦理责任是受伦理道德和社会大众期望约束的责任,自愿性慈善责任强调其自愿性,企业即使不作为也不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谴责;第三层次是指新出现的或尚未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46]。 以上三种对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结构的划分是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层级性进行研究的视角和依据也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划分为哪些层级也是众多学者探讨不一的。通过归纳,多数学者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划分层级: 首先,经济责任层面表现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在享受着利益相关者投入的各种资源后,对资源权利主体的回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责任为企业履行其他层级社会责任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是其他层级社会责任的基础;其次,法律、法规责任层面表现在:企业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应遵循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即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企业的经营行为不仅应有益于微观经济利益,还应有益于宏观社会效益,而这应通过立法形式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约束;最后,自愿责任层面表现在:在法律法规约束之外,被社会大众期望的关于公平和正义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它要求企业有义务保证自己的行为是正当、公平和正义的,尽量减少或避免对利益相关方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自愿责任要体现为人类福利事业和社会共同进步而采取的实际行为,主要表现为支持国家社会公益事业各公共福利事业等。
..........
第三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层级结构设计 ....... 19
3.1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设计 .......... 19
3.2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计量方法 .......... 21
3.3 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结构划分 .......... 22
3.4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 ...... 25
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层级性与价值创造关系的检验 ....... 31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32
4.3 变量设计 .......... 32
4.4 模型构建 .......... 35
4.5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35
4.6 回归分析 .......... 36
4.7 滞后回归分析 .......... 39
4.8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 42
第五章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 45
5.1 研究结论 .......... 45
5.2 对策及建议 ...... 46
5.3 研究的不足 ...... 47
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层级性与价值创造关系的检验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首先,基础责任作为利益相关者在向企业投入资源后对企业要求的经济回报,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通过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提供职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主动与消费者建立有效沟通,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获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及时足额偿还供应商的货款,获得好品质、低成本原料;及时分配股利并偿还本息、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因此,企业在基础责任层面上的良好表现,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而价值创造是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实现的。所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后企业才有能力履行其他层次社会责任,因此,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回报也是企业履行其他层次社会责任的基础。 其次,关键责任要求企业在法律法规、国际规范和行业标准的范围内经营,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关键责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到侵害;同时,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废物排放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行业不同,所要遵守的具体法规不同,但任何行业的企业都应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员工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依法照章纳税、保障投资者参事议事权利等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关键责任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障,企业履行关键责任不仅可以为企业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也可以增加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
结论
本文以房地产业、制造业、零售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 271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基础责任、关键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层次。同时,采取熵权法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层级性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整体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比较低,但本期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表现,无论对当期还是滞后一期价值创造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当期及未来一期价值创造能力,综合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具有连续效应。
(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层级结构特征,其中,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基础责任,即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回报,包含的内容为: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及职工培训与发展、主动与消费者建立有效沟通、衡量消费者满意度、及时分配股利并偿还本息、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及时足额偿还供应商的货款;其次为关键责任,即要求企业在法律法规、国际规范和行业标准的范围内经营,包含的内容为:保障投资者参事议事权、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依法照章纳税以及废物排放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最后为经济和法律之外的道德责任,包含的内容为: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从未涉及商业贿赂事件、生产或提供环保型产品或服务、实施了能源节约或环境保护项目、为残疾人或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提供援助、提供公益性捐助与赞助项目、回收利用废旧原料。
(3)企业层级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普遍较低,且社会责任层级结构特征使得其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其中,基础责任对当期及未来一期价值创造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关键责任对当期及未来一期价值创造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道德责任对当期及未来一期价值创造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因此,关键责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具有连续效应,而基础责任和道德责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不显著,且不存在滞后性。
.........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2015-01-24
- 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2015-12-04
- 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2016-01-27
- 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2016-05-20
- 家族涉入、期望绩效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2017-05-19
- 医药制造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提升的会计实证研究2018-10-31
- 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2020-03-11
- 现有排污权价值计量的方法评述2015-01-24
- 排污权的价值计量模型实证研究2015-01-24
- 供应链集成影响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