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课程论文 > 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 > 正文

企业伪善、道德脱钩与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4-10-24 来源:www.inibin.com作者:

本文是一篇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本研究还发现,领导不道德鼓励还会调节企业伪善通过道德脱钩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影响。具体地,领导不道德鼓励强化了企业伪善通过道德脱钩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正向影响,领导不道德鼓励程度越高,企业伪善通过道德脱钩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正向影响越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早在颁布之时已经规定了社会责任是每个公司日常运转中都应当履行的责任,且国务院国资委在2021年7月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另一方面,消费者意识觉醒,在选择商品时,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生产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举措,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1]。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不仅是政策的需要,也是更好地迎合消费者,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好处。
然而,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运营成本,使得这种正向效应带给企业的收益只会在长期发展中显现出来[2],短期内反而会损害股东的利益[3,4],因此很多企业便只在口头上宣扬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实际上却并不会做。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企业伪善,即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违背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承诺和宣传,言行不一[5]。这种企业伪善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国外企业中,麦当劳声称其致力于减少产品中的不健康的反式脂肪,然而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其产品在不同国家使用了不同的反式脂肪标准,表明了他们的言行不一和虚伪[6];还有较为著名的“大众排放门”事件,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利用尾气排放检测“作弊软件”,在本身汽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情况下,高环保标准通过德国尾气检测;国内企业中,滴滴顺风车暴露出来的运营乱象和乘客安全事件让公众对滴滴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产生质疑。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了企业伪善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企业声誉降低,长期发展受损,消费者的负面态度以及内部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和消极行为等[1, 7-11]。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对于企业伪善的感受更加直接,其反应和行为也能对企业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伪善的反应是企业伪善研究的重点。

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怎么写
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研究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二者关系的解释机制以及这些关系会否被其他因素(如领导)的调节是很有价值的。基于此,本研究打算通过梳理社会学习理论,从道德脱钩的视角创建一个被领导不道德鼓励所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从而分析探讨企业伪善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脱钩的中介效应,以及领导不道德鼓励对企业伪善和道德脱钩的调节效应。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第一,探究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直接作用。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企业伪善会导致员工的消极行为,如反生产行为[9]和更低的社会责任感[7]等。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也是企业伪善的结果之一[8],这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亲组织和非伦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被结合到了一起,使得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了一定的积极性。那么,在伪善的企业当中,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会更加盛行还是销声匿迹?这是本研究关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探究道德脱钩对企业伪善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的解释机制,也即其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决定行为,环境决定认知[17]。由此可知,人的认知在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又因为员工身处在企业环境中,因此,本研究以道德脱钩这一认知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探究企业伪善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之间的解释机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伪善
2.1.1 企业伪善的概念与测量
2.1.1.1 企业伪善的概念
在企业伪善被提出之前,心理学领域有“伪善”这一概念,用来定义个体表面上很有道德,但却积极逃避实际道德成本的行为[22]。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企业领域的“伪善”行为却屡见不鲜,比如农夫山泉对“一分钱”公益活动遭质疑时的模糊应对、大众汽车“排气门”事件以及近几年直播带货企业的频频“翻车”。相比于个体的“伪善”,企业层面的“伪善”在社会当中具有更大的破坏力,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3],因此“企业伪善”也很快被学者们关注,并最早由Wagner 等学者(2009)提出[5]。与个体的“伪善”定义相类似,企业伪善被定义为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违背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承诺和宣传,言行不一[5]。也有后来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如肖红军等学者(2013)在2013年提出,企业伪善代表着企业没有按照实际标准履行承诺的行为[24];Shim & Kim(2021)认为企业伪善是企业牺牲自身道德,并且在公开政策和具体实践之间表现的不一致[25];还有学者认为,企业伪善是企业表面上承诺将会承担社会责任以达到与外界共赢的目的,实际上却只从中为自己牟利的行为[26];也有将企业伪善认为是企业并未做到公开宣称的那样,导致企业实际行动和CSR相矛盾的行为[27]。
在企业伪善的概念被Wagner 等人(2009)提出之后[5],虽然有不少后来的学者也对企业伪善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大多学者在对企业伪善进行研究时依旧沿用了Wagner 等人(2009)的定义。而且后来学者们的定义都是殊途同归,都突出了企业实际做法和说法的不一致,因此本研究也将继续沿用Wagner 等人(2009)最初提出的企业伪善概念,即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违背自己对外界做出的社会责任承诺和宣传,言行不一[5]。
......................
2.2.1 道德脱钩的概念和测量
2.2.1.1 道德脱钩的概念
在组织内部,道德通常被认为是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36],在这样的标准下,实施不道德的行为的人可能会得到较低的评价。然而,市场营销文献中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个人的看法并不是总与个人的道德紧密相关。Bhattacharjee等学者在2013年提出,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叫做道德脱钩的过程,将绩效判断与道德判断分开,并且更加关注绩效[14]。由此,道德脱钩这一概念正式诞生,即通过进行道德脱钩,个体能够在谴责不道德行为的同时,仍然对他人或自身的成就给予肯定和追捧[14]。换句话说,道德脱钩的个体更加看重绩效表现而非道德[37, 38]。Bhattacharjee等人(2013)还给出了一个道德脱钩的例子,职业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Tiger Woods)出轨的消息公开后,仍继续获得许多高尔夫球迷的支持。支持者们没有将伍兹的不忠行为合理化,而是进行了道德脱钩,认为尽管这种行为明显不道德,但他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出色表现值得他们继续支持和钦佩[14, 37]。
由于道德脱钩这一概念出现较晚,目前研究都是依照Bhattacharjee等学者在2013年提出的概念来进行的,Bhattacharjee等学者当年提出的概念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因此本研究中的道德脱钩定义与Bhattacharjee等学者在2013年提出的定义保持一致,即个体在谴责不道德行为的同时,仍然对他人或自身的成就给予肯定和追捧[14]。
..........................
第三章 理论和假设 .................................... 20
3.1 社会学习理论 .......................... 20
3.2 模型构建 .................................. 21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7
4.1 研究样本 .................................... 27
4.2 数据收集 ....................................... 27
4.3 样本信息 ................................. 28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31
5.1 分析策略 ................................. 31
5.2 信度分析 .................... 31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5.1 分析策略
在对本研究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之前,我们首先对主要变量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信度检验依赖于克隆巴赫α系数,该指标反映的是来各个主要变量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依赖验证性因子分析,该分析主要是检验各个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是否较好。然后,使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得到研究变量的一些基本信息特征,做初步分析,为后续假设检验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本研究通过路径分析,对直接效应假设、中介效应假设和调节效应假设等进行检验,在调节效应假设检验时,还会画出调节效应图,以更直观地展现调节效应。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不包括调节变量(即,领导不道德鼓励)的条件下,检验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道德脱钩产生的间接影响。对于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参照Preacher and Hayes (2008)的方法,使用Bootstrap法对样本进行10000次抽样,并生成乘积系数的95%置信区间进行中介效应检验[98]。若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证明中介效应显著。对于调节效应检验,本研究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纳入调节变量(即,领导不道德鼓励)以及交互项(即,企业伪善×领导不道德鼓励),构建成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检验领导不道德鼓励在企业伪善与道德脱钩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企业伪善通过道德脱钩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效应的调节作用。

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参考
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6.1 研究结果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本研究探究了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示,企业伪善通过道德脱钩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间接影响,领导的不道德鼓励调节了企业伪善对道德脱钩及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正向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员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企业成为员工的榜样。企业伪善的目的在于通过表面的社会责任承担在短期内提升企业绩效,这一行为会引导员工为了实现绩效提升而忽视道德,从而做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第二,道德脱钩中介了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伪善为员工提供了一个伪善的环境,由于环境决定认知,在伪善的环境中,员工会形成重绩效轻道德的认知,从而更能接受不道德的高绩效者,也就是道德脱钩。此外,认知决定了人的行为选择,形成道德脱钩认知的员工会将道德评判和绩效评判分离,并仅以绩效对他人做出评价,更加重视绩效的提升,因此更容易为了自身或组织绩效提升做出非伦理行为,也就是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第三,领导不道德鼓励调节了企业伪善对道德脱钩的影响。具体而言,高水平的领导不道德鼓励会加快企业不道德进程,让员工感知到伪善已成为公司的制度,从而使得企业伪善从制度层面对员工的道德判断和个人认知进行指引,员工的道德脱钩认知也会因此得到强化;此外,在企业中,领导承担了具体的榜样角色,员工从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加强认知,在高水平的领导不道德鼓励下,员工认为通过不道德行为提升工作绩效是可取的,并且会得到领导的奖励,这会让员工强化对于企业的学习行为,更容易产生绩效大于道德的认知,也就是道德脱钩。因此,领导不道德鼓励程度越高,企业伪善对道德脱钩的正向影响越强。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