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课程论文 > 财务管理 > 正文

注册制下企业IPO失败的原因及溢出效应探讨——以泰达新材

时间:2024-08-27 来源:www.inibin.com作者: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深入剖析注册制下监管机构的审核标准与核心关注点,探究拟上市企业IPO失败的原因及其溢出效应,为提升注册制下企业IPO通过率及深化注册制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023年初,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全社会一致努力下,主要制度规则在近五年的实验期内经受住了市场检验,改革颇具成效。与核准制和审批制相比,注册制显著转变了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注册制下,监管重点从上市前的审批筛选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将上市主导权归还市场,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同时,发审委会的角色也有所转变,不再过度关注IPO企业的投资价值,而是更加关注信息披露的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上市筹资的机会,但IPO门槛并未因此降低。注册制放宽了利润规模等要求,却对财务、运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查更加严格,确保了企业上市的质量与规范性。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2023年IPO上市企业共计313家,被否12家,终止注册10家。除去被否企业,主动退出IPO的企业达到271家,许多企业由于自身因素,在上市委追问下难以给予明确答复,进而导致IPO折戟。
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大型企业面临更迫切的资本需求。为高效利用资本、优化成本效益,IPO成为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选择。IPO不仅关乎企业融资,更对治理、激励及长远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是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IPO筹备过程复杂,涉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准备时间漫长。尽管企业投入巨大,但IPO成功并非易事,失败将带来损失。即使在注册制下,企业仍可能因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或财务问题导致IPO被否决。因此,企业在考虑IPO时,应全面评估自身条件,确保符合监管要求,以提高IPO通过率。

财务管理论文怎么写
财务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在注册制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对企业IPO失败的原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丰富了资本市场相关理论的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注册制下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对企业IPO成功的影响,为理解注册制下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研究结果揭示了财务准确性、持续经营能力和内部控制等因素在IPO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有助于完善企业上市前的准备流程和监管机构的审核标准,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本文对IPO失败的溢出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为理解市场参与者行为和市场动态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深化对资本市场风险传递机制的认识。
1.2.2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拟IPO企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企业IPO失败的原因,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其识别潜在风险,优化内部管理和财务报告流程,提高IPO成功率。同时,研究结果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与投资者的沟通,提升透明度,增强市场信心。
(2)对监管机构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揭示了注册制下企业IPO失败的多种原因,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改进监管政策和审核流程的依据。监管机构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的监管,确保只有符合标准的企业才能上市,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3)对投资者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IPO失败的溢出效应,本研究为投资者提供了理解市场波动和风险管理的新工具。投资者可以根据研究结果,更加理性地评估拟IPO企业及其同行业企业的投资价值,避免因市场情绪波动而做出非理性投资决策。
...........................
第2章文献综述
2.1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研究
对于股票注册制的研究国外开始较早也发展较为完善。L.D.Brandeis(1914)[1]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注册制,Brandeis指出监管者在资本市场中的职责是判断拟上市公司的信息的真实性,而非判断证券的价值,审核制度展示公司的所有真实的信息,不必筛选过滤其他的信息,让投资者接受所有的信息,将投资的决定权交予投资者。Zvi Bodie(2006)[2]提出,美国的注册制采用多层次的立体式监管,由SEC负责证券发行过程的监管,由交易所对证券上市进行监管。Carpentier等(2011)[3]对比研究了1986年至2003年美国与加拿大的IPO新股发行通过率,发现美国在该时间段的通过率远低于加拿大。加拿大市场提供了更多元及多层次的融资方式,同时加拿大实行更加严格的上市制度及退市机制,使得自身存在问题的公司不敢轻易尝试上市。Daniel.J.Morrissy(2010)研究了1933年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提出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采取宽进严出的监管,有利于市场健康平稳的运行[4]。
国内对于注册制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曹凤岐(2014)[5]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渐成熟,参考欧美市场丰富的注册制经验,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也应由核准制逐渐转变为注册制,因此,如何平稳顺利地从核准制实现向注册制的成为研究重点。封文丽认为(2015)[6]中国IPO注册制的改革的持续推进是证监会监管职能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将企业招股说明书确认为公司发行上市信息披露的核心文件,并将招股说明书的IPO信息披露确立为核心地位。陈见丽(2015)[7]提出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由人治到法治的过度,注册制的实行能够有效抑制企业在IPO过程中产生的估值泡沫,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保驾护航。陈岳(2019)与邹小芃(2019)[8][9]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实施注册制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具有积极作用,并能有效吸引市场中的流动资金注入中小企业。推行注册制使得市场选择更加灵活多样,有助于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其健康发展。通过注册制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从而助力中小企业实现稳健成长。
........................
2.2 IPO上市动机研究
企业上市的动机主要分为投资和投机,多数企业上市则是以实现企业价值增长和公司长远发展为目的。Allen等(1998)经研究提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认为外源融资能有效带动企业规模的增长以及成熟度加强,直接股权融资需求的增强尤为显著[15]。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正快速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在逐步拓展,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匹配自身状况的融资方式,通过选择IPO上市来优化资本结构并达到筹资目的(于洋2013)[16]。徐文红和伍思思(2017)[17]认为IPO上市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很多企业对IPO上市趋之若鹜。企业上市后能迅速筹得大量资金,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通过上市能迅速给公司股东和高管带来巨额的个人财富。Boeh与Dunbar(2021)[18]经研究发现,IPO失败的企业具有明显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债务水平,因此更可能是通过IPO所募集的资金来偿还企业所负担的债务。他们还认为大多数IPO都是由资金要求推动的,因此,认为拟IPO企业应选取双轨策略,当私募更容易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时,公司便会终止IPO。高晓萌(2022)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很难获得持续和稳定的银行贷款,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但融资渠道少、难融资,这一窘况促使企业纷纷选择IPO上市[19]。
企业也会以投机为IPO上市目的,通过上市来掠夺投资者的资金以达到目的。通常以投机为上市目的的企业可能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等手段来迷惑投资者和监管层,以寻求最低成本过会上市。Baker和Wrugler(2002)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对企业IPO动因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公司通常在股价处于高位时发行股票,在其股价跌到低点时再回购,通过此举,企业可以通过差价获得一定的收益却无法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公司自身长远发展[20]。郑贤龙(2013)认为股市的IPO发行、再融资以及限售股的解禁为企业大股东及高管带来丰厚的利益。股市中巨大的暴富效应及极低风险的示范效应不断吸引着大多数已经上市或者未上市企业管理层,无数企业前赴后继争取上市融资[21]。
..............................
第3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2
3.1相关概念界定..............................................12
3.1.1注册制概念界定....................................12
3.1.2企业IPO概念界定.......................................12
第4章注册制下企业IPO情况分析..........................16
4.1注册制下企业IPO数量..................................16
4.2上市委审核问询重点.................................17
4.3证监会关注重点......................................20
第5章泰达新材IPO失败案例分析..............................30
5.1案例选取............................................30
5.2泰达新材简介.............................30
第7章提高企业IPO审核通过率的建议
7.1企业自身层面
7.1.1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披露作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核心要素,贯穿于IPO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对于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以及退市机制的实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审核机构对拟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愈发严格。根据本文4.5.2对企业失败原因的统计结果显示,因信息披露充分性被否的企业占总被否家数的38.8%,该问题的出现频率较高,泰达新材的案例进一步凸显了这一点。在该案例中,泰达新材未能充分回应监管机构的问询,导致审核失败。为此,拟IPO企业需构建全面而完善的内部信息披露机制,明确界定企业内部各成员的具体职责,以确保对信息失真等行为能够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更能有效防范和减少信息披露方面的风险。
此外,企业在准备申报文件时,应特别注意规范其表述方式,避免出现信息披露不充分、前后不一致等问题。在IPO过程中,企业在准备IPO申请材料时,应确保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对于监管机构关注的问题提供详尽的解释和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可以发现,部分企业在连续多轮问询中未能提供清晰、有针对性的回复,导致证监会对其发行申请予以拒绝。因此,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以及回复问询时,应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同时,回复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更不能在交易所多次询问后才被动披露相关信息。

财务管理论文参考
财务管理论文参考

..............................
第8章结论与启示
8.1结论
本文在深入研究股票发行注册制、企业IPO失败原因及其溢出效应的基础上,以泰达新材IPO失败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IPO失败的原因,并通过事件研究法探讨了IPO失败对同行业公司和同会计师事务所IPO客户的溢出效应。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企业IPO失败在我国资本市场确实存在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当企业IPO失败事件发生时,市场在短期内会作出显著的负面反应,这一负面反应不仅局限于失败企业本身,还会溢出到同行业具有相同业务的企业,对这些同行业企业的股价产生负面影响。这表明,IPO失败事件不仅影响失败企业本身,还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其次,尽管IPO失败事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产生了一定的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其声誉和执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个别客户IPO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也提醒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IPO客户的审核和风险控制,以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此外,本文还深入探讨了企业IPO失败的原因。在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审核重心显著转变,财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详尽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会计问题的规范性以及独立性、经营合规性、主体资格和募投项目等因素都成为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这些因素的不足或问题往往是企业IPO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在申请IPO时,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合规性和独立性,以顺利通过IPO审核。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