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课程论文 > 领导力与领导艺术 > 正文

幼小衔接中的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现状与策略思考

时间:2023-11-29 来源:www.inibi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领导力与领导艺术论文,该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本国背景下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有助于我国校长课程领导研究的系统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
一、行政指令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要求

领导力与领悟艺术论文怎么写
领导力与领悟艺术论文怎么写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课程的编订权一直属于中央。高度集中的课程规划在建国初期确实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统一课程实践的深入,它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实际和学生特点,造成“千校一面”的局面,更降低了地方及学校对课程管理的积极性。2001年,为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下放课程编订权,推行“三级课程制”。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中央决定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再次巩固校长负责制的地位。
由于中小学实行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在三级课程落实过程中,校长起到关键作用。校长重视课程领导,对教师教学效能具有正向意义。[1]因此,在国家教育政策规划的指导下,校长课程领导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
.........................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国外学者在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方面走得比较前。有学者将国外课程领导研究的发展梳理为要素确立期、概念发展与模式建立期、模式应用与理论深化期;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对课程领导的研究相对更多;大陆地区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还较为零散,未能系统化。同时,幼小衔接的理论研究以哈克的幼小断层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终身教育理论等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本土的理论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本土一手资料,以幼小衔接为切入点研究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有助于丰富两个话题的研究。同时,该研究有可能揭示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本国特点,为推进我国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系统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理论提供支持。
二、实践意义
将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聚焦于幼小衔接,一是以小见大,从微观层面探究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全貌,加深教育管理者对幼小衔接和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认识,提高其重视程度,提升校长专业信念和终身学习的觉悟,为相关部门或单位培养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路径和策略思考;二是能够促进校长课程领导理论、现代课程观念、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幼小衔接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三是助推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进步,以及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发挥,实现学校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乃至学校效能提升。
........................
第二章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小学校长
“校长”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在西方,“校长”这一角色伴随着19世纪中后期的初等义务教育普及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分化而来。回顾西方国家的历史,在过去的150年校长的角色发生了演变和变化。随着公立学校规模扩大,以及政府对学校加强管理,各学校产生了“管理学校事务”的需求,于是开始出现校长兼教师或称首席教师(principal teacher)的角色,随着管理的职责不断扩大,校长一职逐渐独立于教学,成为专门管理人员(professional administrator)。在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的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校长角色更被认为是官僚主义性质的管理人员(bureaucratic leader)①,这种角色以服从上级命令,保证下级执行为特征。随后,教育领导(instructional leader)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理想校长角色,这类校长会制定学校使命和清晰的目标,协调并监督课程与教学,在全校营造一种学术氛围。[3]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学者的研究,在参与式管理(participatory management)、分布式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交易型领导(transactional leadership)、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道德领导(moral leadership)等理念的倡导下,校长这一角色在当今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校长是在班级、学校形式的教学活动取代家庭、私塾式的学习后出现的。[1]《现代汉语词典》中校长释义为“一所学校里行政、业务方面的最高领导人”。《教育大辞典》(1992)中,校长被释义为“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可见,直至20世纪末期,国内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对校长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行政工作的层面。当然,这从校长的任命中也可见一斑。2017年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到,中小学领导人员任用一般“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目前来说,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任用主要实行的仍然是委任制。[2],[3]当然,在“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②的政策背景下,各地陆续开展了关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尝试,校长去行政化、专家治校将成为校长队伍改革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同时,校长还肩负着学校业务工作的领导职责。《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标准》要求校长树立“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过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校长肩负“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共六方面的专业职责。可以说,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国内对校长这一职业的认识和要求,从最初的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发展为专业人员。
............................
第二节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框架
一、博尔曼的组织领导四力框架
博尔曼(Lee G.Bolman)等人在Reframing Organizations:Artistry,Choice,AndLeadership一书中首次提出组织的四力框架[1],包括政治框架(Political Frame)、人力资源框架(Human Resource Frame)、结构性框架(Structural Frame)和象征性框架(Symbolic Frame),并在其所著的《领导力:卓越校长的名片》中,将该理论应用到学校管理中。[2]大部分的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运用结构性框架和人力资源框架,一方面通过理性的、类似于工厂生产的方式向教师提出标准、使他们承担责任并引用企业绩效管理激励成员实现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人文关怀,营造温馨、充满信任的氛围,关注并满足教师的需求。博尔曼等人认为,学校领导者所面临的情况充满政治性和象征性,他们需要巧妙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分配学校中有限的资源,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传播组织文化。
二、萨乔万尼的教育领导力框架
萨乔万尼在《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中提出了教育领导的五种领导力,分别为技术领导力(Technical Leadership)、人际领导力(Human Leadership)、教育领导力(Educational Leadership)、象征领导力(Symbolic Leadership)和文化领导力(CulturalLeadership)。他将这几种领导力所代表的角色分别比喻成“管理工程师”“人际工程师”“首席教师”“首领”和“高级教士”。并认为,前两种领导力是维持教育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领导力,但并不能带领学校走向优秀,而缺乏这两种领导力将造成学校无效能状态和士气低落。教育领导力也是学校组织中必不可少的领导力,它可以让学校变得出色但还不能够达到优异。象征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并非组织正常运行必备的领导能力,但却是成就优异学校所必不可少的。
............................
第三章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现状调查 ............................. 43
第一节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调查设计 ......................... 43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 43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情况 ..................................... 52
第四章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问题归因 ............................ 83
第一节 文化领导力:课程理念偏失与价值无涉 ..................... 83
一、教育观念偏移与博弈心态明显 ........................... 83
二、师生比率制约与授课形式传统 ............................ 83
第五章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议 .......................... 91
第一节 文化领导力:引领课程价值与多元合力 ........................ 91
一、坚定教育信念,潜心立德树人 ................................. 91
二、优化课程体系,助力个性发展 ........................ 91
第五章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议
第一节文化领导力:引领课程价值与多元合力
一、坚定教育信念,潜心立德树人
陈玉琨教授提到:当前中国最缺少的就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校长。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小学校长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教育结果的隐蔽性等都使教育成为一个平淡而辛劳的事业,并使教育者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教育者的坚守必然以信念支撑。信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其行为坚定不移的状态,是行动的先导,拥有坚定理想信念,才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如果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情怀,没有把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那么面对工作就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心态,止步不前,不学习、不发展。作为学校领头羊的校长,其思想与心态会通过决策与言行影响着每一位教职工,校长的个人心态将放大为学校群体心态。丧失理想信念,脱离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对个人而言是丧失了工作中的主动性,对社会而言是阻碍了一代人的成长。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的主动作为。教育从来不适合急功近利之人,教育急不得,也无利可图。小学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务必首先端正思想观念、热爱教育事业、坚守育人本位、坚定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主动作为,凡事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维持现状还是推进改革?在这分岔路口上校长如何抉择,取决于小学校长将什么放在第一位。

领导力与领导艺术论文参考
领导力与领导艺术论文参考

...........................
结语
本研究基于教育实践对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呼吁,结合小学幼小双向衔接主动性不强的现实,以幼小衔接为切入点研究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策略,试图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理论研究照进现实。研究首先对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层层辨析,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一词,对领导与管理、领导与领导力、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课程领导力与校长领导力等易混淆概念进行区分。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一个复合名词,对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不同理解都将影响整个研究的对象。随后,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博尔曼、萨乔万尼、郑燕祥等学者的理论框架,结合我国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确定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框架,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总体水平,据其三个子维度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该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本国背景下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有助于我国校长课程领导研究的系统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提供理论支持;从实践上推动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实践者对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关注,为校长个人和相关部门在校长课程领导力发展、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实践提供策略思考,助推校长成长,促进教育实践进步。但囿于研究者自身能力及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框架不够成熟、调查取样范围较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同时,由于目前小学校长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度不够,表现单一,本研究未能挖掘出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不同维度更深层次的特征,因此在导致对策建议部分范围广、涉及内容多、具体性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