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与企业信誉的关系研究
时间:2015-01-25 来源:www.inibin.com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学术界,现有学者多数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原因变量进行研究,从 1972 年至 2002年,仅有 15%的学术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结果变量(Nikolaeva and Bicho, 2011),然而,从 2003 年至 2012 年,虽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结果变量的文献有所增加,但仍然还很缺乏。很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都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Margolis et al.(2003)对 127 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统计发现,仅有 54 项研究证明二者具有正向关系,例如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Marín, Rubio, Maya, 2012; Sen, Bhattacharya, Korschun, 2006);企业通过维持与社区的良好关系,开展文明教育宣传活动、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等,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Waddock and Graves, 1997);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动机是提升企业声誉和顾客忠诚,进而吸引投资者与合作伙伴的协作、社会团体的代言和媒体覆盖等,并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Amit and Schoemaker, 1993)。相反,一些研究也验证了二者存在负向关系甚至存在复杂关系,McGuire et al.(1988)发现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后企业绩效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研究结论。因此,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逐渐从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效果转向前置因素研究,例如,一些学者从利益相关者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包括直接和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和次要利益相关者(Clarkson, 1995)、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Robertson and Nicholson, 1996)等不同角度;一些学者从制度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研究(李彬, 谷慧敏, 高伟, 2011)。然而,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多,但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学者并没有从整体上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践机制和理论模型。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为深入探讨外部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机制。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理论是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决策和实践的重要理论,因此,本文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础,分析外部压力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中介变量伦理型领导有助于我们厘清企业转化外部压力的过程,调节变量管理者道德动机和经理自主权使我们对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因素具有清晰的认识,并提出外部压力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中介效应模型。为目前急于寻求突破的企业管理者开辟新的思路,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有效的政策方案,激励企业道德的提升和负责任的社会行为。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企业感知的外部压力分为利益相关者压力和制度压力两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外部压力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进行梳理。以往学者对企业感知的外部压力研究通常将制度压力作为代表企业外部压力的唯一因素,然而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利益相关者压力也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严格意义上说,制度压力是利益相关者压力的一部分,由于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制度压力的强制性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鲜有研究对外部压力的类型进行详细区分。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类型的外部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为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外部环境因素出发,全面分析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压力因素,对外部压力的分类进行总结,分别从利益相关者压力和制度压力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作用。
第二,伦理型领导对外部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中介作用。伦理型领导是企业缓解外部压力的中间过程和必要手段。企业社会责任决策是经过外部环境影响和企业管理者感知的转化过程,并最终形成企业决策。企业能够实现从外部压力到内部伦理型领导的转化,是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信息披露的动因之一。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还鲜有关于伦理型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以及对伦理型领导的前置因素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实证检验了伦理型领导在企业感知的外部压力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Carroll 是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最有声望的学者之一,他把企业社会责任概括形成四个类别:经济责任(economy)、法律责任(law)、伦理责任(ethical)和自愿责任(discretionary),Carroll 于 1991 年对企业社会责任类别模型进行了更改,把自愿责任改为慈善责任(Philanthropic),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认为企业不仅需要为股东创造利润,也需要遵守法律,承担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最终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该模型很好的说明了各个维度之间的清晰关系,并认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不是矛盾和背离的,该模型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中最早和关键的概念之一,企业社会责任结构的发展历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出现和延伸阶段(1950),第二,发展阶段(1960-1970),第三,全面扩散阶段(1980-1990)。Carroll 于 1979 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结构,奠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基石。金字塔模式隐含着同时性和层次性,进而发展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交互圆模式和同心轴模式,交互圆模式认为几种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存在交织在一起的可能性,强调他们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同心轴模式既强调经济责任的核心作用又强调几种责任的交互作用,同时将非经济责任作为经济责任的外围和扩散。这些理论和模式的发展都是建立在 Carroll 的金字塔模型基础之上,Lantos(2001)从责任性质和责任动机两个维度将社会责任划分为战略性、伦理性和利他性三个方面。Carroll 没有区分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和自愿性,对伦理责任没有清楚界定,但在Lantos 的概念中能明确区别。Lantos 认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战略性慈善活动上,而 Porter and Kramer(2006)则对 Lantos 的定义进行了拓展,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从企业战略角度对社会责任进行诠释,丰富了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将社会责任划分为战略性(strategic)和回应性(responsive)两种类型。回应性企业社会责任是被动的,趋利避害类型,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主动的,考虑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的不同维度。尽管有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结构进行界定,但至今为止仍未有一个一致的结论(Porter and Kramer, 2004; Mohr and Webb, 2005)。
......................
2.2 利益相关者压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进一步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分类以及如何进行测量等。因此,探索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为研究的首要目标,在明确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测量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全面分析利益相关者压力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
2.2.1 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内涵
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仍没有得到普遍一致的意见,不同的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是具有差异的。Mitchell and Wood(1997)总结了从1963 年起至今的 27 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其中 Freeman(1984)和 Clarkson(1995)最具代表性。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个人或团体,能够帮助企业也能够损害企业(Freeman, 1984; Miller and Lewis, 1991),包括消费者、雇员、股东、供应商,还包括竞争者、工会、环保和政府部门等。Clarkson(1995)认为利益相关者因投入了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等承受了企业活动的风险,强调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行为之间的联系。我国在利益相关者研究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例如贾生华和陈宏辉(2002)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或受企业目标行为的影响,可能在企业中进行了投资行为,并承担一定风险的个人或团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许多学者使用利益相关者的框架解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有关的企业决策和实践(Lee, 2011)。Frooman(1999)认为理解并战略性的管理利益相关者,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他们是谁,他们想做什么,以及他们将如何设法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服务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使企业的焦点集中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全面融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美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因为放松管制而发生了许多敌意收购行为,为了保证股东的利益,收购后的企业解雇了原有的管理层,采取关闭工厂以及解散工人等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对和批评,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导致 35 个州修改收购法案,要求企业在进行并购行为时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法案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能够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进一步表明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
第 3 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71
3.1 理论框架 ........................ 71
3.2 研究假设 ........................ 73
第4 章 研究设计...................... 85
4.1 问卷设计 .......................... 85
4.1.1 问卷调研方法 .......... 85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97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97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102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上一章对调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详细阐述,可知本研究共获得了有效研究样本286 份。为了更清晰的展示样本企业的特征和样本的整体情况,本节将对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行业分布、外部压力、伦理型领导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进行描述性统计。
1. 企业规模的统计
企业的员工人数是管理学研究中重点关心的企业特征之一,并被认为是反映企业规模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调研样本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包括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人员,如表 5.1所示,100 人以下的企业占比 9.4%,101-500 人的企业占比 10.8%,501-1000 人的企业占比31.5%,1000 人以上的企业占比 48.3%。
........................
第 6 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受到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关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提出的诉求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企业社会责任经历由外部到内部的转化过程,最终由企业管理者做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决策,这个过程受到许多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理解和探寻外部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论研究与管理者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外部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和调节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外部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利益相关者是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个人和团体,没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企业无法生存与发展,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受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比内部利益相关者更加明显,包括企业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其他因素,企业能够对外部压力迅速作出反应,很多学者使用合法性压力、制度压力等制度因素代表企业的外部压力,还有学者使用舆论压力、竞争压力等经济因素代表企业的外部压力。因此,学者单一将制度因素或经济因素代表企业的外部压力都是不全面的,企业除了受到制度因素的约束,还受到媒体、社会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诉求,说明企业除了面临制度压力还包括来自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因此,企业根据不同的外部压力采取不同的社会责任战略,包括制度压力和利益相关者压力。根据现有文献对外部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本文从经济和制度两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压力,在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制度因素的影响还是非常普遍的,企业必须重视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认知等因此对企业的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更要注重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诉求。
研究分析和总结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外部压力分类,将外部压力分为利益相关者压力和制度压力。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压力和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外部制度压力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将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外部压力的作用企业可以通过社会责任战略很好的将压力转化成动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外部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外部压力、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领导力与企业信誉关系模型构建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