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协同性的中介作用
时间:2022-09-01 来源:51mbalunwen.com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以创业理论和组织双元理论为基础,从双元创新协同视角切入,分析了双元创新协同性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为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启示。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较上一年前进2名,位于12名,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领域有所突破。2020年大数据、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等产业发展迅速,通过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报告关于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的研究显示中国数字经济的数据规模已达39.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特别是5G通信、云计算、物联网、人工信息智能等信息技术平台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这一方面得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鼓励像华为和中兴这样的科技领军企业带头,引领大中小型企业创新,塑造创新氛围;另一方面,企业逐渐参与到更广阔的全球竞争市场中,这对自身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企业逐渐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创新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的活动。很多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很有可能陷入创新失败而导致企业无法经营的境地。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知识、信息和技术快速更替的环境下,如何让有意愿也有能力的企业确定合理的创新战略,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高绩效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创业导向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和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其中,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是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学者们对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创业导向是如何影响绩效的过程,尚未确定一个普遍认可的解释。因此,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过程机制是当下理论研究领域的重点。学者们从组织学习(焦豪等,2008)、前瞻型环境战略(和苏超等,2017)、学习导向(林琳和陈万明,2016)、市场导向(姚梅芳等,2018)、网络跨度和网络聚合(任胜钢和赵天宇,2018)、环境可持续性(Danso & Albert,2019)研究“创业导向-企业绩效”的过程机制,试图打开中间作用的“黑箱”。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双元创新协同视角出发,遵循“战略-行为-绩效”的基础逻辑,试图展现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首先,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双元创新协同性,研究创业导向对企业实施双元创新活动的互补性和平衡性的影响,以丰富国内学者关于创业导向对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研究。最后,研究双元创新协同性的互补维度和平衡维度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机制中的中介作用,解释创业导向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机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理论基础
2.1.1 创业理论
关于创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以奈特(1921)、熊彼特(1934)为主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创业的原因和本质。此后,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愈发复杂的商业环境,不同专业学科的学者试图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解释创业相关的问题,广泛研究并取得成果的专业学科领域有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 经济学最早提出了创业家的概念,是不同领域创业研究中最早的学科。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从宏观层面解释创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就创业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奈特(1921)、熊彼特(1934)分别提出了创业的原因和本质。另一方面,经济学学者关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知识溢出、产业结构变迁、促进竞争和增加就业可以解释创业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蔡晓珊和张耀辉,201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学者从创业者个体层面解释创业动机,然而聚焦于个体特质和社会特质去研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不同个体特质难以解释个体创业的原因。
管理学领域对创业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以微观视角出发研究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行动以及发展过程。管理学者从战略管理理论、行为理论、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不同理论丰富创业的定义。然而,关于创业的范围界定,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是指从无到有,创建一个新企业(Start a business),从广义上来说,创业不仅仅包含新创企业的从无到有地创建活动,还包括现有的企业内部寻求新发展或者解决问题所展开的活动。
2.2创业导向
2.2.1 创业导向的内涵
战略管理领域最早在战略决策和行为模式制定方面间接涵盖了创业导向的内容:创业型战略制定模式(Mintzberg,1973)、典型创业企业的特征(Khandwalla,1977)、战略制定过程(Miller et al.,1983;Fredrickson,1986)。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学者们对于创业导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概念层面明确提出创业导向的内涵。Miller(1983)提炼了创业型企业的关键维度,奠定了创业导向理论研究的基石。这使其成为了创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致力于创业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并未存在统一的界定,对创业导向概念的内涵界定如表 2.1所示,主要从企业行为和企业文化两条路径构建。
第一种是行为构建观点。以Miller et al.(1983)、Lumpkin & Dess(1996)、Covin & Lumpkin(201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创业导向是体现在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行为。创业导向型的企业在战略决策和行为上具有新颖性、试验性、不确定性、承担风险、前瞻性、预见性。学者们从创业型企业、竞争战略、战略决策和和创业过程理解创业导向的内涵。将其理解为“创业型企业的行为特点”、“竞争的战略姿态”、“创业战略导向”。行为构建观点下创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创业导向的范围和内涵不等同于创业:范围上不仅包含从无到有的创建新企业,发生于创业活动、与战略相关的企业活动。前者是指从无到有的创建新企业(狭义上)或者企业内部寻求新机会(广义上),而后者是指战略层面的企业活动,例如开辟新业务、竞争性对抗以及战略定位等活动。内涵上不等同于创业行为的过程,创业导向不等于创业。②创业导向的内容属于过程层面,即关注企业活动的具体过程,例如决策过程、运作流程、执行方法和行动等。③基本维度是创业导向的核心内涵。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统一其概念(Basso et al.,2009),但是具体维度是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25
3.1研究假设.................................... 25
3.1.1 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 25
3.1.2 创业导向和双元创新协同性.............................. 26
第四章 研究设计.................................. 31
4.1问卷设计.................................... 31
4.2研究样本.................................................... 31
第五章 实证分析............................. 38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38
5.1.1 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8
5.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8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依据第四章的研究设计进行数据收集,对回收的229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从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员工总人数)两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特征。具体分析结果见表5.1所示。
从企业成立年限分布来看,以成立8年以上的企业为主。其中,3年以内的企业19家(8.3%),3至5年的企业25家(10.9%),5至8年的企业42家(18.3%),8年以上的企业由143家(62.4%)。
从企业的员工总人数来看,200以上的企业居多。50人以下的企业有50家(21.8%),52至100人的企业有37家(16.2%),101至200人的企业有31家(13.5%),200人以上的企业有111家(48.5%)。
本次样本数据成立年限多为8年以上,且员工总数人200人以上的企业居多。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双元创新协同性在“创业导向-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和假设得到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一)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三个分维度均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的提高,这进一步证实了Zahra(1995)、Wiklund(2005)、张骁和胡丽娜(2013)学者的研究发现。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企业在销售额、产品或服务类型以及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
(二)创业导向和双元创新协同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创业导向及其分维度和双元创新协同性的两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均有利于企业的双元创新平衡性和双元创新互补性
(1)创业导向有利于企业保持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相对均衡水平,进而实现双元创新平衡性
(2)相比于一般企业,具备创业导向的企业更愿意支持和发展新想法、风险接受程度更高、更倾向于快速积极的响应,进而开展以新颖性、创造性为核心的探索式创新和以效率、改进为核心的利用式创新,从而促进两种创新类型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双元创新协同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从整体上来看,双元创新协同性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兼顾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既有利于增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增强企业在运营、生产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略)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较上一年前进2名,位于12名,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领域有所突破。2020年大数据、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等产业发展迅速,通过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报告关于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的研究显示中国数字经济的数据规模已达39.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特别是5G通信、云计算、物联网、人工信息智能等信息技术平台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这一方面得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鼓励像华为和中兴这样的科技领军企业带头,引领大中小型企业创新,塑造创新氛围;另一方面,企业逐渐参与到更广阔的全球竞争市场中,这对自身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企业逐渐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创新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的活动。很多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很有可能陷入创新失败而导致企业无法经营的境地。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知识、信息和技术快速更替的环境下,如何让有意愿也有能力的企业确定合理的创新战略,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高绩效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创业导向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和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其中,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是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学者们对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创业导向是如何影响绩效的过程,尚未确定一个普遍认可的解释。因此,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过程机制是当下理论研究领域的重点。学者们从组织学习(焦豪等,2008)、前瞻型环境战略(和苏超等,2017)、学习导向(林琳和陈万明,2016)、市场导向(姚梅芳等,2018)、网络跨度和网络聚合(任胜钢和赵天宇,2018)、环境可持续性(Danso & Albert,2019)研究“创业导向-企业绩效”的过程机制,试图打开中间作用的“黑箱”。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双元创新协同视角出发,遵循“战略-行为-绩效”的基础逻辑,试图展现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首先,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双元创新协同性,研究创业导向对企业实施双元创新活动的互补性和平衡性的影响,以丰富国内学者关于创业导向对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研究。最后,研究双元创新协同性的互补维度和平衡维度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机制中的中介作用,解释创业导向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机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理论基础
2.1.1 创业理论
关于创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以奈特(1921)、熊彼特(1934)为主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创业的原因和本质。此后,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愈发复杂的商业环境,不同专业学科的学者试图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解释创业相关的问题,广泛研究并取得成果的专业学科领域有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 经济学最早提出了创业家的概念,是不同领域创业研究中最早的学科。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从宏观层面解释创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就创业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奈特(1921)、熊彼特(1934)分别提出了创业的原因和本质。另一方面,经济学学者关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知识溢出、产业结构变迁、促进竞争和增加就业可以解释创业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蔡晓珊和张耀辉,201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学者从创业者个体层面解释创业动机,然而聚焦于个体特质和社会特质去研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不同个体特质难以解释个体创业的原因。
管理学领域对创业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以微观视角出发研究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行动以及发展过程。管理学者从战略管理理论、行为理论、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不同理论丰富创业的定义。然而,关于创业的范围界定,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是指从无到有,创建一个新企业(Start a business),从广义上来说,创业不仅仅包含新创企业的从无到有地创建活动,还包括现有的企业内部寻求新发展或者解决问题所展开的活动。
2.2创业导向
2.2.1 创业导向的内涵
战略管理领域最早在战略决策和行为模式制定方面间接涵盖了创业导向的内容:创业型战略制定模式(Mintzberg,1973)、典型创业企业的特征(Khandwalla,1977)、战略制定过程(Miller et al.,1983;Fredrickson,1986)。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学者们对于创业导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概念层面明确提出创业导向的内涵。Miller(1983)提炼了创业型企业的关键维度,奠定了创业导向理论研究的基石。这使其成为了创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致力于创业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并未存在统一的界定,对创业导向概念的内涵界定如表 2.1所示,主要从企业行为和企业文化两条路径构建。
第一种是行为构建观点。以Miller et al.(1983)、Lumpkin & Dess(1996)、Covin & Lumpkin(201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创业导向是体现在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行为。创业导向型的企业在战略决策和行为上具有新颖性、试验性、不确定性、承担风险、前瞻性、预见性。学者们从创业型企业、竞争战略、战略决策和和创业过程理解创业导向的内涵。将其理解为“创业型企业的行为特点”、“竞争的战略姿态”、“创业战略导向”。行为构建观点下创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创业导向的范围和内涵不等同于创业:范围上不仅包含从无到有的创建新企业,发生于创业活动、与战略相关的企业活动。前者是指从无到有的创建新企业(狭义上)或者企业内部寻求新机会(广义上),而后者是指战略层面的企业活动,例如开辟新业务、竞争性对抗以及战略定位等活动。内涵上不等同于创业行为的过程,创业导向不等于创业。②创业导向的内容属于过程层面,即关注企业活动的具体过程,例如决策过程、运作流程、执行方法和行动等。③基本维度是创业导向的核心内涵。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统一其概念(Basso et al.,2009),但是具体维度是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25
3.1研究假设.................................... 25
3.1.1 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 25
3.1.2 创业导向和双元创新协同性.............................. 26
第四章 研究设计.................................. 31
4.1问卷设计.................................... 31
4.2研究样本.................................................... 31
第五章 实证分析............................. 38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38
5.1.1 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8
5.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8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依据第四章的研究设计进行数据收集,对回收的229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从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员工总人数)两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特征。具体分析结果见表5.1所示。
从企业成立年限分布来看,以成立8年以上的企业为主。其中,3年以内的企业19家(8.3%),3至5年的企业25家(10.9%),5至8年的企业42家(18.3%),8年以上的企业由143家(62.4%)。
从企业的员工总人数来看,200以上的企业居多。50人以下的企业有50家(21.8%),52至100人的企业有37家(16.2%),101至200人的企业有31家(13.5%),200人以上的企业有111家(48.5%)。
本次样本数据成立年限多为8年以上,且员工总数人200人以上的企业居多。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双元创新协同性在“创业导向-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和假设得到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一)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三个分维度均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的提高,这进一步证实了Zahra(1995)、Wiklund(2005)、张骁和胡丽娜(2013)学者的研究发现。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企业在销售额、产品或服务类型以及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
(二)创业导向和双元创新协同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创业导向及其分维度和双元创新协同性的两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均有利于企业的双元创新平衡性和双元创新互补性
(1)创业导向有利于企业保持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相对均衡水平,进而实现双元创新平衡性
(2)相比于一般企业,具备创业导向的企业更愿意支持和发展新想法、风险接受程度更高、更倾向于快速积极的响应,进而开展以新颖性、创造性为核心的探索式创新和以效率、改进为核心的利用式创新,从而促进两种创新类型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双元创新协同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从整体上来看,双元创新协同性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兼顾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既有利于增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增强企业在运营、生产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DQ炼化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问题研究2017-12-16
-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探索研究2018-02-02
- 中国农业银行古交市支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管理研究2018-02-13
- 兰州众邦电缆有限公司员工绩效管理考核企业管理研究2018-02-27
- S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2018-03-17
-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SDGT集团成本管理研究2018-03-31
- 凯西涂料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管理改进研究2018-04-06
- 基于ACE体系的S公司流程优化管理研究2018-04-18
- 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管理改革对政务效率的影响研究2018-04-29
- A核电设备制造企业项目进度管理研究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