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生态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度量
时间:2015-01-24 来源:www.inibin.com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作为企业管理层、外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中心,企业的盈余情况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管理者出于不同动机,会对会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会计信息,动摇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银广夏案件到引起全球深思的安然公司造假案等等,前所未有的财务丑闻和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盈余管理现象的普遍性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另外,处于平滑或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误导投资者或是降低投资者对管理层披露信息的信任程度,使得会计盈余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不利于证券市场资本配置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盈佘管理产生的根源在于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或者说是其导致的“不完全契约”和“信息不对称”,同时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成功使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某些需求得以满足,还未能有一种完整治理机制来规范盈余管理。自1978年即确定了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路径,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特有的制度和现实背景决定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存活下来的原国有企业半数以上变成了“控股公司”,因此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特有的“一股独大”现象,公司治理机制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法律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操控的监管难以进行。
......................
1.2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了产权性质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验证产权性质是否会显著影响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是否会影响着公司治理机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主要内容拟分为以下六章阐释: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进而提出研究问题、确定文章研究方法及思路,估计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研究背景部分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情况,对我国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及真实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关系进行概括,说明研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即本文研究的动机所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并构建研究框架。研究意义主要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意义应能凸显本文价值所在。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本章拟分别就真实盈佘管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产权性质与真实盈余管理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回顾。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和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学者相关观点和研究结论,剖析导致不同学者间观点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基于的理论基础,并由此推导可能影响三者相关性的因素。
第三章,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本部分主要从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四个方面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阐述,为之后的研究假设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整理,本文拟提出以下三个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一为:不同产权性质下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不同。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随着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真实盈余管理势必会因其特有的隐蔽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研究假设二为:机构投资者会降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机构投资者因其持有上市公司大量股份,作为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外部投资者,势必提供一定程度的外部监管作用。这种作用和它的影响程度对于不同产权企业来讲是不同的,即提出假设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监管作用更弱。
第四章,研究设计。交代实证研究相关变量构造方法和模型建立过程。根据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确定数据的来源和范围,采用国外已有模型构造了真实盈余管理代理变量,之后实证验证国有控股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存在及影响程度,并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知识,设定具体的研究模型,定义相关变量并加入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主要控制变量。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本文首先拟对研究模型和分离计量模型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统计分析。而后,检验前面提出的假设。从实证结果我们看产权性质是否会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也显著影响着公司治理机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这一部分主要是数据的回归分析。通过综合考虑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因素,进一步检验国家控股与否与机构投资者是否积极监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程度。
第七章,总结本文研究结论、存在的缺陷及创新点,对整篇文章起总述呈文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最后一个章节,总结全文实证部分的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为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理论的深入探索提出可行性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视角。
...........................
2.文献综述
2.1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2.1.1盈余管理的内涵
上市公司透过会计选择以从事盈余管理已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现象(Healy, 2001; Healy and Wahlen, 1999; Kothari, 2000) 基于扭亏清洗、保持微利、平滑盈余、融资等动机,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重视并实施盈余管理。事实证明,企业会采用多种手段来获取私人利益,使会计盈余达到期望水平,因此,所谓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构造交易事项等手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利好信息的行为。
目前,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动机均已取得普遍共识。整体上的研究结论表明,经营者往往会出于提高代理人的报酬、避免监管部门干预、降低背弃贷款合约可能性或者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这四个目的,构造真实交易或者运用应计项目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Healy and Wahlen, 1999; Fields etal.,2001; Stolowy aad Breton, 2004)45。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普遍有四种动机:避免亏损;取得增发配股资格;取得IPO上市资格;避免被退市而达到满足监管需求目的。(Harony et al.,2000; Chen and Yuan, 2004;王亚平、吴联生和白云霞,2005; Jian and Wong, 2004) 6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实际运用又略显复杂,一般可以分成四种:一是通过关联交易或者资产/债务重组构建真实交易或事项(陈晓等,2004;薛爽,2005;张俊瑞,2008;张秀梅,2008) 7; 二是利用资产减值政策/公允价值政策等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于李胜,2007;王生年,2008);三是通过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等营运资金项目或是营业外项目等非经常性损益调节账面盈余(陆建桥,1999;胡玮瑛等,2003) S四是获得地方政府为了维稳或拉动当地经济的地方政府补贴(薛爽,2005)。此外王伶等(2008)研究发现,我国公司对于盈余管理手段的偏好顺序是:补贴收入优于投资收益优于营业外收支净额。
.........................
2. 2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作为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机构投资者在优化公司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比重迅速扩大,目前已经超过50%,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容忽视的重要投资主体。
2. 2.1机构投资者的定义与研究现状概述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英美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规模的恶意并购之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逐渐由消极被动的单纯投资转变为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然而三十年过去了,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仍未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体系,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领域和途径以及治理的有效性方面。
由于各个国家制度环境的异质,机构投资者在各国所包含的种类也存在差异:David and Kochhar (1996)将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分为共同基金、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共和私人养老基金,以及由银行和基金会管理的基金组织两大类别;与此同时,英国的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养老基金、指数基金、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Stapledon,1996)。
本文研究中对机构投资者的定义,参考我国目前机构投资者构成: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证券公司、银行、信托公司等。
.........................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3
3.1理论分析..............23
3.1. 1公司代理理论..........24
4.理论设计.............30
4.1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与估计模型...............30
4.1.1异常经营现金流——“真实销售行为”的测度..........31
5.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39
5.1真实盈余管理分离结果.............39
5.2相关性分析..............41
5.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
5.1真实盈余管理分离结果
如表5.1所示,对于模型(1)至模型(3),本文釆取了分年度分行业回归,由于受到本文的篇幅影响,所以只报告了全样本回归的结果。如表所示,异常经营现金流(Abnormal CFO)分离模型、异常生产成本(Abnormal Prod)以及异常可操作费用(Abnormal DISEX)三个分离模型修正后的R-square,分别高达0.778、0.968及0.869,说明本文的模型中解释变量可以很好的解释正常范围内经营现金流、生产成本及可操控费用水平或规模,都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同时,相关系数显著性值都较高,部分相关系数显著水平高达1%,这说明Roychowdhury (2006)的模型可以通过回归检验,对我国上市公司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通过保留分年度及分行业回归的残差值作为“异常经营现金流”(Abnormal CFO)、异常生产成本(Abnormal Prod)以及异常可操控费用(Abnormal DISEX)的替代变量分离模型,在参考2007年Zang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定义生成真实盈余管理替代变量REM1及REM2。
.........................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选取中国沪深两市样本,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国有控股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做实证性探讨,观察产权性质及机构投资者外部监管作用能否影响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以Roychowdhury(2006)模型分离异常值所得(REM1,REM2)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以2009年-2011年妒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标的进行分析,在控制了 “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总资产回报率”及“账面市值比”后,得到结论的包括: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公司治理理论,真实盈余管理表面上是管理层非理性的经营决策,而深层次的原因更在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固有缺陷,股权过度集中使小股东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一股独大又容易滋生内部控制人的问题,要解决国家股的持股主体问题,就必须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晰国有股权归属,其思路是:
(1)减少对行政体系的依托,构建新的代理模式。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制”由于历史原因较依赖政权体系,却导致产生诸如多层级代理,代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将社会经济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相分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2)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监管力度。作为上市公司普遍克服代理问题的核心环节,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所有权、产权、经营权三者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3)抓紧推行国有股减持方案,降低国有股比重,提高流通股比重,并推行关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措施。
(4)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股权的真正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但其些极大分散性使得对公司的管理监督难于实现。国家的非人格化又导致监督管理企业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行使。所以,通过明晰国有股权归属,可以形成上市公司管理层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制约真实盈余管理的力里。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