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教育价值实现与实证探讨
时间:2022-07-17 来源:51mbalunwen.com
本文是一篇创业管理论文,本研究聚焦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与实现,探讨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价值实现的困境及对策。为完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社会创业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定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并与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列入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中国的创业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史,虽然创业教育理念、相关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正逐步形成和完善,创业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创业教育正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目前创业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仍未被充分认识,这也意味着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同样未被充分重视与肯定,这无疑影响到创业机会的识别,市场的把握,政策支持的力度等。事实上,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高校教育层面,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对接与互动,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两张皮现象,创业教育也大都缺乏实战指导。尤其是创业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效益层面,缺乏对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社会的整体构思,不利于创业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提升。因此,开展社会创业教育,使创业者兼顾创业的社会性与经济性,对推动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英国等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率先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高等学府已建立起较完备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的社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以湖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相继推出社会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开设的课程仍存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社会创业教育亟需完善理论体系指导,不断提升公众对社会创业教育及其价值的认知。事实上,厘清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把握公众对社会创业教育价值的认知情况,梳理当下社会创业教育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将有助于丰富社会创业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
1.2研究现状、思路及方法
1.2.1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面向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积极探究。随着许多西方国家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创业教育得到新的快速发展,研究也在随之不断深入。已有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路径方法等已形成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另外,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价值也被学者们发掘,创业教育的价值内容和推进策略也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国外学者Gorman、Hanlon、King、Kuratko、Hodgetts以及国内学者李涛、林文伟、辛越优、倪好、薛珊等都对创业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有益探究,研究的范畴取舍较多围绕高校层面,关注创业教育价值的具体内容与实现策略。
创业教育价值的内容方面,国内外学者大多聚焦创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Plaschka and Welsch(1990),Gorman、Hanlon、King(1997)、李涛和刘明永(2009)、林文伟(2011)、薛珊(2019)等学者都指出创业教育在社会经济领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侧重点为经济价值的衡量。事实上,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企业家精神,激发其创业行为,为自身和他人创造工作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难看见,其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有目共睹和显而易见的,这使研究者关注更深层面的社会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与此同时,辛越优、倪好(2016)对创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做了有益的探讨,指出创业教育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自信与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价值①,使创业教育价值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Rae D(2010)、Robinson S和Stubberud H A(2014)、李涛和刘明永(2009)、林文伟(2011)、薛珊(2019)等还关注到创业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在激发受教育者潜力,培养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改变和塑造态度方面,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教育价值理论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而教育价值论主要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活动,英国思想家H.Spenser在其1861年发表的《教育论》中首次对教育价值进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值哲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美国著名教育家W.C.Bagley(1911)、John Dewey(1916)、L.E.Yaths(1976),德国教育学家E.Spranger(1919)和J.Wagner(1924),中国学者王汉澜、马平(1991)、王卫东(1996)、李长吉(2001)和王坤庆(2002)等都对教育价值进行了有益探索。John Dewey(1916)认为,教育能使个体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道德习惯,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这是教育价值的本质所在。王汉澜、马平(1991)将教育价值的本质归结为对其他事物或现象有意义。王卫东(1996)提出教育价值就是教育这一客体对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种满足。
事实上,学界对教育的价值存在不同界定与划分,我国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从教育价值主体进行划分,即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例如,王汉澜、马平(1991)认为:教育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强调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个体价值更多注重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王卫东(1996)将教育的价值主体分为社会与个体两者,前者涵盖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后者则主要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对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适合或促进等。①李长吉(2001)总结关于教育价值的分类认为:关于教育价值的分类,学者们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对社会的价值与对个体的价值,且孙喜亭、梅泽铭、黄济、陈乃林、刘复兴等众多学者赞同此观点②。
2.2研究综述
2.2.1创业
1.创业定义
“创业”(entrepreneurship)最早出现于18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首次将“创业者”一词引入经济学来定义“创业”。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定义有很多,对创业的阐释随着创业活动与研究的发展不断丰富拓展,目前尚无法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不同解读的本质内涵均与创新创造相关,只是具体表述的侧重存在差异。
英文单词“entrepreneurship”和“ventuer”两者都包含创业的含义,但前者有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的意思,后者含有冒险与风险之义。国外学者从创业者、创业行为等角度对创业进行定义。Knight(1921)从创业者能力角度出发,认为创业的本质在于创业者具备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Kirzner(1973)强调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其从创业者的心理和认知特性研究创业,认为创业者应具备敏锐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①JeffryA.Timmons(1994)在其《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中对创业进行定义:创业是一种通过机会驱动,注重平衡方法与领导,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价值的一种思考和行为方式。②P.F.Drucker(2009)强调创业就是一种以变革为主要任务的行为。
国内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辞海》将“创业”定义为:开创建立基业、事业。我国学者从创业过程、创新创造的角度对创业进行阐释,较具代表性的有:郁义鸿、李志能等(2000)将创业看作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者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④这一定义获得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宋克勤(2002)在其《创业成功学》中将创业解读为:创业者通过机会识别,整合利用资源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种创造价值的过程。⑤张玉利(2005)认为创业不简单是创办新企业,其本质在于把握商机,创新性地利用与整合资源,将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与商机有机结合进而创造价值的行为过程。⑥也有一些学者将创业划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创业仅指创办新企业,广义的创业则包含开辟新的事业,创造新的产品、服务等。
创业管理论文参考
3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25
3.1社会价值.................................25
3.1.1政治价值..................................25
3.1.2经济价值...........................................25
4社会创业教育价值的实证研究.............................39
4.1研究设计..........................................39
4.1.1问卷设计....................................39
4.1.2问卷发放与统计..............................40
5社会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对策..................................61
5.1转变固有价值认知.................................61
5.1.1唤醒公众社会意识..............................61
5.1.2关心公益事业建设...............................62
5社会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对策
5.1转变固有价值认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创业教育旨在促进医疗卫生、环保、教育、养老和社区服务等公共领域的创业活动,社会性和公益性是社会创业的价值主张。公众只有了解社会创业教育的多重价值,持积极的态度和意愿关注社会现实,以包容、接纳和发展的心态面对社会创业者,才能为社会创业活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舆论支持。从而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文明进步。
5.1.1唤醒公众社会意识
公众的社会意识有效驱动价值认知。本研究发现:社会意识对公众社会创业教育价值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公民的社会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渗透于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众应充分认识社会意识是所处社会环境对每个公民的必然要求,只有唤醒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才能更好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重视最基本的主体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培养,内心坚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信念,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公共参与意识,将自身发展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再者,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仅唤醒社会公众意识还远远不够。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注度还需外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发现:79.69%调查对象较为认同社会创业教育对培养公民社会意识的积极作用,但仅45.12%打算参与社会创业教育相关活动,公众的行动意愿低于价值认知水平。教育活动对个体的认知具有促进作用,社会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关注社会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榜样示范作用,培养个体社会责任感。公众可通过参观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多渠道获取社会讯息的同时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
结语
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手,社会创业教育对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作了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并重,甚至更为强调学生提升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树立公共利益价值观。社会创业教育具有对社会和个体的多重价值,为此,本研究聚焦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与实现,探讨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价值实现的困境及对策。为完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社会创业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有研究中关于社会创业教育价值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社会创业教育认知的相关标准量表,为实证研究带来困难。由于受到个人能力、时间、地点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的样本数量和分布存在局限性。对社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制约了对其价值实现更为具体、详实的分析与探讨,需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
社会创业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带着社会使命,为解决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创新教育形式。社会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创新的理念,也是创新的过程。社会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须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巨大价值和潜力需进一步挖掘,对其价值的实现路径也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略)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定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并与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列入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中国的创业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史,虽然创业教育理念、相关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正逐步形成和完善,创业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创业教育正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目前创业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仍未被充分认识,这也意味着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同样未被充分重视与肯定,这无疑影响到创业机会的识别,市场的把握,政策支持的力度等。事实上,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高校教育层面,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对接与互动,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两张皮现象,创业教育也大都缺乏实战指导。尤其是创业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效益层面,缺乏对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社会的整体构思,不利于创业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提升。因此,开展社会创业教育,使创业者兼顾创业的社会性与经济性,对推动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英国等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率先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高等学府已建立起较完备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的社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以湖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相继推出社会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开设的课程仍存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社会创业教育亟需完善理论体系指导,不断提升公众对社会创业教育及其价值的认知。事实上,厘清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把握公众对社会创业教育价值的认知情况,梳理当下社会创业教育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将有助于丰富社会创业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
1.2研究现状、思路及方法
1.2.1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面向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积极探究。随着许多西方国家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创业教育得到新的快速发展,研究也在随之不断深入。已有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路径方法等已形成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另外,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价值也被学者们发掘,创业教育的价值内容和推进策略也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国外学者Gorman、Hanlon、King、Kuratko、Hodgetts以及国内学者李涛、林文伟、辛越优、倪好、薛珊等都对创业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有益探究,研究的范畴取舍较多围绕高校层面,关注创业教育价值的具体内容与实现策略。
创业教育价值的内容方面,国内外学者大多聚焦创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Plaschka and Welsch(1990),Gorman、Hanlon、King(1997)、李涛和刘明永(2009)、林文伟(2011)、薛珊(2019)等学者都指出创业教育在社会经济领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侧重点为经济价值的衡量。事实上,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企业家精神,激发其创业行为,为自身和他人创造工作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难看见,其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有目共睹和显而易见的,这使研究者关注更深层面的社会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与此同时,辛越优、倪好(2016)对创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做了有益的探讨,指出创业教育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自信与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价值①,使创业教育价值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Rae D(2010)、Robinson S和Stubberud H A(2014)、李涛和刘明永(2009)、林文伟(2011)、薛珊(2019)等还关注到创业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在激发受教育者潜力,培养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改变和塑造态度方面,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教育价值理论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而教育价值论主要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活动,英国思想家H.Spenser在其1861年发表的《教育论》中首次对教育价值进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值哲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美国著名教育家W.C.Bagley(1911)、John Dewey(1916)、L.E.Yaths(1976),德国教育学家E.Spranger(1919)和J.Wagner(1924),中国学者王汉澜、马平(1991)、王卫东(1996)、李长吉(2001)和王坤庆(2002)等都对教育价值进行了有益探索。John Dewey(1916)认为,教育能使个体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道德习惯,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这是教育价值的本质所在。王汉澜、马平(1991)将教育价值的本质归结为对其他事物或现象有意义。王卫东(1996)提出教育价值就是教育这一客体对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种满足。
事实上,学界对教育的价值存在不同界定与划分,我国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从教育价值主体进行划分,即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例如,王汉澜、马平(1991)认为:教育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强调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个体价值更多注重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王卫东(1996)将教育的价值主体分为社会与个体两者,前者涵盖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后者则主要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对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适合或促进等。①李长吉(2001)总结关于教育价值的分类认为:关于教育价值的分类,学者们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对社会的价值与对个体的价值,且孙喜亭、梅泽铭、黄济、陈乃林、刘复兴等众多学者赞同此观点②。
2.2研究综述
2.2.1创业
1.创业定义
“创业”(entrepreneurship)最早出现于18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首次将“创业者”一词引入经济学来定义“创业”。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定义有很多,对创业的阐释随着创业活动与研究的发展不断丰富拓展,目前尚无法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不同解读的本质内涵均与创新创造相关,只是具体表述的侧重存在差异。
英文单词“entrepreneurship”和“ventuer”两者都包含创业的含义,但前者有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的意思,后者含有冒险与风险之义。国外学者从创业者、创业行为等角度对创业进行定义。Knight(1921)从创业者能力角度出发,认为创业的本质在于创业者具备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Kirzner(1973)强调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其从创业者的心理和认知特性研究创业,认为创业者应具备敏锐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①JeffryA.Timmons(1994)在其《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中对创业进行定义:创业是一种通过机会驱动,注重平衡方法与领导,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价值的一种思考和行为方式。②P.F.Drucker(2009)强调创业就是一种以变革为主要任务的行为。
国内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辞海》将“创业”定义为:开创建立基业、事业。我国学者从创业过程、创新创造的角度对创业进行阐释,较具代表性的有:郁义鸿、李志能等(2000)将创业看作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者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④这一定义获得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宋克勤(2002)在其《创业成功学》中将创业解读为:创业者通过机会识别,整合利用资源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种创造价值的过程。⑤张玉利(2005)认为创业不简单是创办新企业,其本质在于把握商机,创新性地利用与整合资源,将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与商机有机结合进而创造价值的行为过程。⑥也有一些学者将创业划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创业仅指创办新企业,广义的创业则包含开辟新的事业,创造新的产品、服务等。
创业管理论文参考
3.1社会价值.................................25
3.1.1政治价值..................................25
3.1.2经济价值...........................................25
4社会创业教育价值的实证研究.............................39
4.1研究设计..........................................39
4.1.1问卷设计....................................39
4.1.2问卷发放与统计..............................40
5社会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对策..................................61
5.1转变固有价值认知.................................61
5.1.1唤醒公众社会意识..............................61
5.1.2关心公益事业建设...............................62
5社会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对策
5.1转变固有价值认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创业教育旨在促进医疗卫生、环保、教育、养老和社区服务等公共领域的创业活动,社会性和公益性是社会创业的价值主张。公众只有了解社会创业教育的多重价值,持积极的态度和意愿关注社会现实,以包容、接纳和发展的心态面对社会创业者,才能为社会创业活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舆论支持。从而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文明进步。
5.1.1唤醒公众社会意识
公众的社会意识有效驱动价值认知。本研究发现:社会意识对公众社会创业教育价值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公民的社会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渗透于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众应充分认识社会意识是所处社会环境对每个公民的必然要求,只有唤醒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才能更好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重视最基本的主体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培养,内心坚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信念,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公共参与意识,将自身发展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再者,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仅唤醒社会公众意识还远远不够。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注度还需外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发现:79.69%调查对象较为认同社会创业教育对培养公民社会意识的积极作用,但仅45.12%打算参与社会创业教育相关活动,公众的行动意愿低于价值认知水平。教育活动对个体的认知具有促进作用,社会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关注社会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榜样示范作用,培养个体社会责任感。公众可通过参观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多渠道获取社会讯息的同时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
结语
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手,社会创业教育对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作了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并重,甚至更为强调学生提升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树立公共利益价值观。社会创业教育具有对社会和个体的多重价值,为此,本研究聚焦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与实现,探讨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价值实现的困境及对策。为完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社会创业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有研究中关于社会创业教育价值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社会创业教育认知的相关标准量表,为实证研究带来困难。由于受到个人能力、时间、地点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的样本数量和分布存在局限性。对社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制约了对其价值实现更为具体、详实的分析与探讨,需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
社会创业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带着社会使命,为解决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创新教育形式。社会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创新的理念,也是创新的过程。社会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须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巨大价值和潜力需进一步挖掘,对其价值的实现路径也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创业管理论文:金轮科创油淬火钢丝项目商业计划书2015-09-14
- 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2015-10-12
- 鑫和投资的运营创业管理与发展策略研究2018-02-01
- 农行景德镇分行信货风险管理研究2018-02-13
- 创业机会识别管理对创业职业转换决策的效应研究2020-02-27
- 基于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孝感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2020-03-15
- 创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多少字?要求3万...2020-04-09
- 民办高校创业基地管理研究--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2020-04-20
- 创业成长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管理研究2020-05-01
- 福州CA免漆家具有限公司创业计划管理研究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