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思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逐步融入实体经济,催生了数字经济。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形式也随之变化,世界强国纷纷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革命,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随着数字经济的推动而深刻地变革着,其产生的价值也引领着各行各业经济的增长。2017、2019、2020 年,“数字经济”三度写入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加强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建设。数字经济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对制造业价值链和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实践处于全球前列,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华为、腾讯、阿里等国内巨头科技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且应用场景丰富。这为我国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实现基础,但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速度上看,我国进程仍然很慢。无论是标准、技术、模型、政策法规等方面,都仍在探索中。
目前来看,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改变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抢先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已经抢占了市场先机,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资源,以数字化创新为核心引擎,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重要载体,通过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治理模式2。数字经济包含两大课题:一是信息与通信产业部分,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业、互联网行业等3;二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融合的部分,催生出大量的应用场景,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数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化转型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以“数字化转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测到三万多篇论文著作,这些研究在 2012 年到 2020 年八年的时间内就有两万多篇,由此可见,国内外对于数字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积极阶段,属于热点研究学科,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之下,学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形成以企业实践为主、学校研究为辅的新格局,近年来涌现出大量贴合时代发展脉搏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比最近几年发表的有关数字化转型的文献,发现国内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转型趋势、转型影响机制、转型路径、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数字化商业模式的研究、数字化转型价值等方面。国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化的定义、内涵等方面。
陈沛(2019)的观点是,数字化转型企业有三类背景,第一类是价值放大者,第二类是价值整合者,第三类是企业作为价值提供者,直接使用现有资源创造价值,企业的 IT 架构演进经历三个阶段,基于事物驱动的电子化、基于流程驱动的信息化、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1]。
谢卫红(2020)通过对数字化核心领域期刊进行研究,解释了数字化创新的概念、数字化创新价值的方式和途径,她指出数字化创新是指不同主体对数字化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活动,以产生新的产品、服务、流程、商业模式。她系统性梳理数字化创新的知识脉络4。
Cheng Gong(2020)通过对数字化概念的重新定义,有助于弥补有关数字化转型的不同知识领域的共同兴趣点,并指出拥抱潜在研究方向的重要性[2]。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技术,还涉及一系列战略创新和转型,以在不同实体的不同层次上重新创造价值。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转型是指随着创造新价值的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全新形式,功能或结构的根本变化。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应对国内双循环的有效途径,自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我国对数字化的研究共经历三个阶段。1994 年到 2002 年进入数字化萌芽期,此时中国接入互联网。2003 年到 2012 年进入业务数字化高速发展期,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服务兴起。2013 年至今,数字化转型进入成熟期,互联网+、共享经济、其他新兴业态迅速发展。本文作者从中国知网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转型”为检索词,从 2007-2021 年为时间跨度,共搜索到 25145 条结果,且文献数逐年递增,尤其在2019-2020 年期间,研究文献翻了一倍,从 2019 年的 4711 篇到 2020 年的 8719 篇,可见业界对数字化转型研究越来 越丰富和积极。在数字化转型的定义、路径、价值维度和理论逻辑等方面,业界学者贡献了大批的研究成果。
刘剑平(2020)通过论文检索和运用可视化工具,分析了我国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热点、主题和前沿,得出结论研究热点主要在“出版业”、“制造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8]。吕铁(2019)提出数字化转型的趋向和路径,他提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需要完成三个方面工作,首先是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其次以平台赋能为重点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最后以生态建构为重点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9]。同时提出传统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即加快数字化技术的供给,解决数字化人才紧缺的现象,强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撑,积极部署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9]。肖旭(2019)观点认为数字化转型通过实现用户价值为导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产业附加值、促进现代产业培育来赋能产业升级,其价值维度体现在驱动产业效率的提升、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的竞争模式以及赋能产业升级四个方面[10]。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是经济学与战略管理学相互交叉发展和融合的阶段,在这段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术理论,包括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14]。这三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企业的属性、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方式、利润如何增长及企业增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重大的领航作用。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 迈克尔·波特等一批哈佛的理论学家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 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思想。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战略,五种力量相互作用进而为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提供依据[14]。波特提出这一理论的基本过程是,首先,通过政策、社会、经济等因素分析周边营商环境,选定有吸引力的行业,其次,选取有合适的竞争战略,如产品差异化战略、联盟战略、低成本战略等。最后,按照战略步骤进行战术动作。波特认为, 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其所处的行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并且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竞争情况。五种竞争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随着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其结果是使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 从而影响企业的直接收益[14]。
竞争位势理论为研究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获取持续超额利润的途径,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学分析, 然而该理论仍然有一些缺陷。首先, 竞争位势理论认为行业内企业是一样的, 企业战略的选择仅仅取决于行业的外部环境, 未来企业的内在增长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要素,其次, 竞争位势理论是以“结构——行为——绩效”的逻辑顺序关系来构建企业战略的。企业如果想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 首先要根据该行业对企业超额利润获得的吸引力而选择, 然后假设竞争者都是理性的前提下, 对其战略作一个科学客观的预判后制定一个行业战略, 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 参与行业的竞争。因此, 通过该理念的指导很容易使企业进入一些看起来利润高、但因缺乏行业竞争经验或跟企业主营业务毫不相关的产业, 为了获得持续高额利润,企业又开始走多元化战略。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企业实践的事例表明,这种理论下制定的战略并不能有效指导企业。
第三章 HC 公司数字化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18
3.1 HC 公司简介..................................................18
3.2 HC 公司数字化发展现状...............................20
第四章 HC 公司内外部环境及 SWOT 分析.......................................29
4.1 宏观环境分析...................................29
4.1.1 政治环境分析...........................29
4.1.2 经济环境分析.........................................30
第五章 HC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制定..........................................42
5.1 HC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42
5.2 HC 公司数字化转型业务层战略.............................................43
第五章 HC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制定
5.1 HC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
根据企业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企业需要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资源分析确定出战略承诺、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最后选择公司层或业务层战略。
首先战略承诺需要充分提现企业自身的行业和个性特点,HC 公司属于国有企业,是受政府特许经营的公用事业单位,在工业互联网和传统军工软件测评领域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其经营目的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以航天品质成就软件质量”是 HC公司的战略承诺,其经营范围为软件测评,目的在于提升软件质量。同时,HC 公司作为国企,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公司背景又具有航天属性,代表着质量过硬、技术水平过硬。软件测试作为顾客在软件开发中的某一方面需求,HC 公司专注于将测试技术做深做扎实,并不刻意追求顾客需求的多元化,所以它的战略性质是业务层战略,使其测试技术更加夯实、商业模式更加清晰。HC 公司的战略意图也体现了资源配置的重点和方向,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独特核心专长,其表述为“成为全国领先的软件测试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次是战略方向选择,HC 公司聚焦为单一行业单一市场,即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和软件测试市场,所以战略方向所体现的战略性质是业务层战略,HC 公司的战略方向选择应从国家政策、企业自身优势、检测行业技术环境以及市场容量几个方面来考量。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及企业核心专长分析,检测行业随着国家数字化转型和新基建的深入推进,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结合 HC 公司自身优势,其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应该采取 SO 战略,即增长型战略。在现阶段动态环境下,增长是一种求生存的手段;扩大规模和销售可让 HC 公司通过学习曲线与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比如通过建立云测试平台,降低了测试人员使用成本。
最后,制定符合企业资源属性的战略目标,通过战略的执行解决 HC 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HC 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是:将业务与先进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建成覆盖业务全过程、辐射 IT 产业链的上下游的数字化平台,实现运营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和生态数字化,推动公司向平台型公司转变,建设国内一流的检测服务企业。在此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三年的数字化转型行动指南。
总结与展望
数字化转型是对于企业来讲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而企业转型的过程也必定是艰难而痛苦的,但当一家企业完成了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业务形态、技术管理和人员构成的数字化转型时,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自我升华和颠覆式创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这家企业将以一种更加高效、快速、敏捷的模式发展,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逐渐成长壮大。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渗透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国家的各项战略制定也必须紧紧围绕数字化技术进行底层实现,企业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参与到这次伟大的变革中。检测行业涉及面广,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随着数字化浪潮进行了变革。HC 公司作为检测行业的新秀企业,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企业认识不到位、数据应用能力偏弱、数字化技术供给不足、产业协同水平低等种种问题。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文献,我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也是众多刚进入转型状态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尤其在转型认知、转型内容、转型方式等方面,许多企业存在误区。为了参与到数字化经济的浪潮中,HC 公司曾经主动求变,做了一些数字化方面的尝试,有立竿见影出成效的,也有需要长时间经过迭代逐步改变的。总的来说,HC 公司经过这次改革,已经为检测行业的变革树立了标杆,并提出引发行业思考的相关问题。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是什么,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战略,需要什么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 HC 公司剖析做了一些思考。数字化转型是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手段,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对内方面,我们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再造,还需要对自身产品进行数字化,以保持产品活力。同时,要重点提高“人”的认识,涉及到对数字化价值观的建立、数字化思维的培育和对数字化内涵的理解。对外方面,我们需要为用户提供敏捷化的服务,提高响应速度和质量,同时,连接产业上下游,建立行业生态。在战略保障方面,首先是需要构建数字化组织部门,需要提高企业数字化部门的权限,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同时引进数字化人才,带来新的思想,并逐步建立适合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文化,最后利用生态的力量,建立平台,去连接我们的用户和供应商,通过这些要素的建立,才保持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总的来说,数字化转型要经历五个必要的阶段,信息化增强、场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数据资产化、数字化变革,五个阶段分别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IT 和 OT 的局部融合,价值业务流优化与业务创新,最终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略)
- KS超市内控制度战略管理研究2018-02-13
- 西安国信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战略管理研究2018-03-01
- 多元治理视角下城市政府移动公共服务供给战略管理研究2018-03-03
- AD3电子商务平台的可行性战略管理研究2018-03-14
- 河北中烟钻石品牌卷烟发展战略管理研究2018-03-31
- 创新型企业的变革型领导对知识共享的战略管理影响研究2018-04-06
- 黟县古村落民宿村发展模式战略管理研究2018-05-11
- 三一重工经营战略管理优化方案研究2018-06-23
- LJ公司应收账款战略管理研究2018-07-11
- 劳资冲突战略管理方式对企业新生代员工绩效影响的研究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