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创业管理 > 正文

高技术企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探讨

时间:2021-09-12 来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运用创新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收集和整理 259 家高技术上市企业的二手数据,实证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技术购买三种不同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差异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探究了企业不同的知识基础宽度和深度特征在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高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主体,技术与产品的创新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1]。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服务、生物制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显示,2010-2019 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且年增速基本维持在 15%以上,特别在“十三五”期间,数量增速均在 25%以上;2019 年,高技术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 45.1 万亿元,占我国 GDP 总量的 45.5%,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其中,技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提高到 12.6%,技术研发创新在高技术企业增长中的作用愈发重要1。即使疫情突发的 2020 年,我国高技术企业仍然实现了 14.7%的增长。但据 OECD 统计的数据,就 2013-2019 年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来看,虽然在研发投入和研究人员数量方面我国高技术企业逐步拉近了与美国的差距,但是技术创新的增长量特别是专利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与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高技术企业实现创新追赶和打破技术封锁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那么,如何通过研发活动组织策略的合理安排使高技术企业获得更高的创新产出,成为当下研究者和管理者所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大量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研发创新作为企业新技术和产品的主要获取方式,已成为高技术企业发展动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来源。而且,随着技术复杂性和环境动态性的不断提高,高技术企业的研发创新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和风险[2]。高技术企业只依靠内部有限的知识技术资源和创新能力,愈加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3]。因而,很多高技术企业积极通过合作和购买等方式获取各类外部创新主体的异质性资源,以快速补足内部创新资源的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创新绩效[4]。但与此同时,内部研发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本来源,影响着高技术企业识别和吸收外部知识以及在内部实现与原有知识整合的能力,仍然是保证和提升企业在合作与购买中获取和利用外部技术资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许多高技术企业都积极采取内外部研发模式,既重视发挥内部研发对自身技术知识积累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又重视通过外部研发加强对外部异质性创新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利用。现有学者们的研究也指出,不同的研发模式的合理采用,不仅影响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也关系着企业研发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5]。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的高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二手数据(包括 wind 等数据库以及企业官方数据)对高技术企业研发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模式进行界定,研究不同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从高技术企业异质性知识基础特征的视角出发,验证高技术企业知识基础的宽度和深度特征对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回顾企业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系统性整理企业研发模式、创新绩效及其关系的实证文献,进一步梳理影响二者关系的权变因素,最后整体性评述现有研究成果,为本文所关注问题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撑。
第三章: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以理论和实证文献为支撑,厘清高技术企业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以及知识基础在两者关系中的权变作用,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演绎推理得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针对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从变量选取、测量方法及依据,样本数据的选择与来源、数据收集、整理与二手数据资料库的建立等方面对研究设计过程进行阐述。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分析。本文首先通过权威测算方式对知识宽度和深度进行测算,得到知识基础相关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 SPSS24.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检验结果验证假设和展开分析讨论。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启示,并指出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创新管理理论
Schumpeter 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8],其后诸多学者意识到创新理论在企业创新管理和成长发展之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从不同的视角、基于不同的理念对创新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其中,从技术角度出发的技术创新理论以及基于开放理念的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企业研发活动的系统设计和多种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指导和支撑,因此本文对技术创新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进行了综述。
(1)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引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引用新的原材料和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本身的新组合等五个方面。在熊彼特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展开论述了“技术创新”和“市场结构”的关系,更加聚焦于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创新是高效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的模式之一。技术创新理论归根结底是以技术(或者说是知识和学习)为核心的理论,其中认知客观世界获得知识、消化吸收知识形成能力、促进知识创造的学习,是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
(2)开放式创新理论。Henry Chesbrough 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关键的内外部融合视角[9],掀起了一场创新管理的思维解放运动。开放式创新指企业同时利用内外部互补性资源实现创新,意味着企业可以同时从内外部获得创新思路以及进行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10]。开放式创新强调多主体参与(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研究院所等)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合作研发等外部研发模式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显著优势。Lichtenthaler 指出,开放式创新理论强调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与互补,通过同时发挥内部和外部的技术优势,助力企业和培育核心能力和构筑竞争优势[11]。
.....................

2.2 研发模式
2.2.1 研发模式的分类
研发模式指企业通过何种模式获取技术,是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3],关乎企业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活动成功概率。学者们根据企业研发的技术来源、组织边界、参与程度等维度对研发模式进行了分类。从极端情况来看,企业通过完全的内部整合机制或完全的市场合同来完成研发活动,即内部研发或技术购买;两种极端中间则存在着多种合作性的混合式安排,即合作研发。从不同技术来源的角度,二分法将其分为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而外部研发又可以分为合作和购买两种形式[16];从组织边界和组织参与程度(即技术成果多大程度上出自企业的贡献)的角度,三分法将其由内到外分为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技术购买[17-21]。早期也有学者采用四分法[22-23]和五分法[24]的分类方式。具体学者在研究中的分类方式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不同研究对研发模式的分类
表 2-1 不同研究对研发模式的分类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16
3.1 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16
3.1.1 内部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16
3.1.2 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16
第四章 研究设计.............................. 22
4.1 变量的选择与测量...................................22
4.1.1 因变量...................................22
4.1.2 自变量.........................23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27
5.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27
5.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28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N=259)
表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N=259)
表 5-1 给出了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描述性性统计的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创新绩效的均值为 22.012,且标准差大于均值,说明样本企业有较高的专利申请量,但企业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企业规模均值表明大部分样本企业属于大型企业;考察样本企业研发投入和知识存量,分别使用研发投入总额和前五年的专利申请总量取自然对数表示,两者均值都较高,代表了高技术企业高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的特征;从样本企业研发模式的统计数据来看,2018 年有 52%的样本企业开展了内部研发,26%的企业开展了合作研发,40%的企业开展了技术购买,可见内部研发仍是高技术企业获取技术的主要途径;样本企业知识宽度的均值为 12.65、标准差为 10.99,表明高技术企业大多有较大的知识技术跨度;而样本企业知识深度均值为 5.161、标准差为 1.619,说明所选样本高技术企业间技术深度的差距不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于我国高技术企业而言,不同研发模式怎样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研发活动的绩效获取;第二个是,不同研发模式在异质性知识基础的企业中表现出怎样的差异作用。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本文运用创新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收集和整理 259 家高技术上市企业的二手数据,实证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技术购买三种不同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差异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探究了企业不同的知识基础宽度和深度特征在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得出结论如下:
(1)就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合作研发的研发模式最为有效。这与知识基础理论的观点相一致,认为企业通过“共同实践”、“干中学”的方式吸收和整合外部创新主体的异质性知识,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获取合作方外溢的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激活现有的知识积累,产生新的知识组合和突破性的创新灵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技术购买在一定程度上也优于内部研发,一方面为了应对不断缩短的技术周期,技术购买成为更具“时效性”和灵活性的选择;另一方面,技术购买是高技术企业知识异质性的有效补充,除了与外部组织建立创新网络,直接通过市场手段获取技术的研发模式也愈加成为成熟企业所倾向的选择。同时,内部研发在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根据知识基础理论的观点,企业核心能力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就是拥有的隐性知识,而与其他研发模式相比,内部研发在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上更为直接和有效;另一方面,内部知识投资也是企业培育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同样,企业规模、研发投入和知识存量均积极影响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随着高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研发投入的持续提升,企业研发活动的规模效益和能力积累愈发显著。知识存量在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中的作用尤其明显,一方面,知识作为企业研发创新最重要和最稀缺的资源,而知识存量无疑是企业知识积累的有效表征,企业知识积累越深厚,可用于创新的知识资源就越丰富;另一方面,企业知识存量是企业基于知识的识别、吸收、整合、应用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影响企业研发过程中新知识的开发、获取和利用,这也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企业知识基础及其特征是影响高技术企业研发模式效率的潜在因素。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