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C的高校预算管理探讨——以 A高校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预算管理是在战略方向的指引下,通过一系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考评与激励活动,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优化企业资金配置的一种综合经营管理机制。高校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指的是对在一定程序下批准的、在一定期间的收支计划的管理,是控制日常支出等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以“收支平衡、量入为出”为其编制原则,根本目的在于合理配置高校资金,避免资金的短缺与浪费。因此,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对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使之与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相匹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法)的施行对公共部门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实施收支全口径的预算管理,如科研收入、院系创收皆应纳入预算范围。二、对预算管理的公开性做出要求,明确公开的范围、时间。三、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环节的精细化水平做出了严格规定。四、强化预算约束,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高校作为公共资金的使用者,应大力追随改革发展脚步,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与新预算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因高校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传统的预算管理已经无法迎合高校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下的精细化要求,只是单纯的编制预算,控制收支,流于形式,偏离了预算的初衷,也与高校的战略发展方向脱节。BSC 与高校预算的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预算管理的不足,将高校抽象的战略规划转化为 BSC 各维度具体的预算目标,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衔接,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从源头实现预算的精细、完整编制,也有利于动态监督预算执行过程。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全文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和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 1.1 研究思路框架图
本文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国内外关于预算和高校预算的图书、期刊、博硕士论文、法律法规等进行了充分阅读和系统梳理,总结预算管理、高校预算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
二是案例研究法。针对案例高校,结合实地访谈及问卷调查,收集 A 高校预算管理资料,了解 A 高校的基本预算情况、现行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预算改革的思路,获取论文素材。
三是规范和实证结合分析。在总结现有文献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因受制于高校部分信息不透明,指标的获取存在限制,基本是以规范研究为主。尽管如此,本文仍然尽可能利用能够获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选出关键指标并确定其权重,试图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预算评价指标体系。
.......................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预算管理概念界定
早期预算被认为是一种文书,它起源于英国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控制,《大宪章》要求:未经议会同意,政府无权征税。而后,这一做法传入其他西方国家,预算管理的雏形就此形成。1922 年 James O.Mckinsey[1]率先提出了预算不仅适用于政府,也可以应用到企业经营中。此后,美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开始将预算运用于企业管理,用来计划、协调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Argyris(1953)[2]、Anthony(1998)将预算管理描述为由人来控制成本、实施战略的会计技术。是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公司内部子单元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提供一个判断绩效的框架,最终激励管理者和其他员工(Horngren[3]等,2005)。H Bierman(1992)[4]和 Joseph G. Fisher 认为预算是财务计划,为指导和评估个人或组织部门的绩效提供了基础。通过预算,可以协调和控制组织不同部门的活动。Adekanmbi和 Boadi(2008)将预算定义为主要用于组织的财务计划,是规划和效率的有用工具,为支出的支出限制和支出优先级提供了指导。
然而,这些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许多学者开始研究预算的副作用。Wallander(1999)[5]、Fraser 和 Hope(1997)、Hansen[6]等人(2003)认为传统的预算编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竞争环境的需求,阻碍了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鼓励短期决策。因为预算过于耗时,会扼杀主动权,且专注于降低成本而不是创造价值。此后,国外文献也越来越注重研究依靠预算进行管理控制的缺点,有的公司也开始尝试用其他方法补充甚至取代预算。如 Hope 和 Fraser(2003)[7]的“Beyond Budgeting”方法和 Kaplan 和 Norton(2001)[8]的平衡计分卡框架,都属于这种思路。此外,Jensen(2003)[9]认为预算是“付钱让人说谎”,分部负责人和预算管理人员相互博弈,互相隐瞒真实信息,并在公司内部实施短期化的行为。Ron Messer(2017)[10]也认为预算是一种谎言,他指出当预算应用于业务规划时,如果在一开始信息就不正确,那么它的实用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并提出了“如果预算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那么当他们故意误报时,谁在愚弄谁呢?”的观点。
..............................
2.2 国内文献综述
预算管理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是否规范、可行直接关系到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
2.2.1 预算管理理念
潘爱香(2001)[34]认为预算管理就是要在事前对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规划,并根据权责范围将其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从而实现权责利三者的统一,因此,预算至少应涵盖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两部分内容。但是,谢志华(2004)[35]提出在实务工作中,一个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不仅要依据功能或项目编制,还要考虑企业的组织结构,只有这样,预算才能体现出“企业内部的权责利结构”,才能发挥应有的计划与控制的作用。不同学者对预算起点和内容的界定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理论研究显得十分分散。此外,于增彪(2004)[36]指出我国企业预算实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预算与战略、与激励机制、与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预算流于形式。也就是说, 企业尚未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仍然只是为了预算而预算,失去了将其作为协助企业管理控制手段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预算法的改革推进,学者们对预算管理理念的研究也不断发展进步,包晓岚(2009)和谢巧丽(2019)认为预算是组织战略“着陆”的形式和工具,战略到预算是一个“渐降”的过程,战略目标决定组织的预算目标,因此,预算管理要站在战略高度,做好资产资源配置工作。闫华红、毕飞(2015)[38]提出了围绕大数据管理中心,结合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从制定战略目标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及预算调整等整个闭环的全面预算系统构架思路。因为,战略是预算制定和预算执行的前提与方向(徐勇,2018),要建立战略导向的非营利组织预算体系,起点和核心就是要确立正确的体现战略意图的预算目标。
总之,预算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工具,用来控制战略目标和年度任务妥善落地(武龙,2019)[39]。
图 4.1 A 高校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图
..............................
3 理论基础...................................20
3.1 高校预算相关理论基础...........................20
3.1.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20
3.1.2 信息经济学理论.................................20
4 A 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33
4.1 A 高校简介......................33
4.2 A 高校预算管理现状.......................33
5 A 高校基于 BSC 的预算管理研究........................42
5.1 BSC 与高校预算结合的意义........................42
5.1.1 高校预算的特点........................42
5.1.2 BSC 的特点.................................42
5 A 高校基于 BSC 的预算管理研究
5.1 BSC 与高校预算结合的意义
5.1.1 高校预算的特点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公共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等公共资金,在现行政策下不会面临破产风险,高校预算与企业预算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取得收入,而是为了管理支出。管理支出更多指的是管理支出的方向,而不仅仅是控制金额不超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预算管理多是处于衡量收支的阶段,将其作为控制支出的手段,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对预算方向进行宏观调控,目前许多高校的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不一致,预算资金的配置效率较低,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战略方向确定其预算方向,使高校整体的资金调配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匹配。
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考核指标的倾向性不同,高校的首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培养人才、提高科研产出和服务社会,因此,对各高校而言,在评价其预算绩效时,不应以财务指标为核心,而应更关注学生质量、科研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这方面的非财务指标。
最后,一直以来,传统的预算管理理论对于预算管理的构成存在一定的争议,即认为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控、预算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三个部分的组合。这个认知其实是不全面的,上述各部分只是预算流程之一,而预算管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管理控制方法,不仅涵盖各项预算流程,还应包括预算环境的建设,如树立预算管理理念、设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等,不能只注重预算流程,忽视对预算环境的建设。由于高校拥有众多的学院和职能部门,在预算过程中,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因此,应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使各方权责明确,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
基于上述特点,本文提出了 BSC 预算的概念。
...........................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政策改革的浪潮下,传统的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组织结构设计不够完善,预算编制与战略脱节、编制方法存在缺陷、编制内容不够细致完整,预算松弛现象明显、存在较多的内部调整,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难以实现有效的考核与激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引入了 BSC 理论。在组织结构上,提出设立预算管理组织和预算执行组织,一方面,划分清晰的组织结构能够避免预算过程中的推诿扯皮;另一方面,独立、权威的部门来推行预算绩效评价与问责制度,不偏不倚的对预算情况进行评价,能够保证预算的公开公正、赏罚分明。在程序上,本文提出根据战略目标确定预算目标,从预算编制开始即按照该理论推进,以保证预算的细致与完整;在预算执行阶段,严格按照审批后的编制方案执行,减少预算调整,动态反馈预算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率;在预算绩效评价方面,按照该理论选取关键指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差异,为本年预算做出科学总结,并能为下年预算提出有效建议。预算编制在形式上重要,预算执行在行动上重要,前者搭建了预算的框架,后者是实现预算的必要途径,二者皆不可忽视,因此,要扭转以往“重编制,轻执行”的错误观念,树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科学预算管理理念,基于 BSC 进行高校的预算管理,切实保障预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各司其职,能够解决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使之与高校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深化的改革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