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视
时间:2021-08-18 来源:51mbalunwen
笔者认为通过对比农村流动人口创业与城市人口创业,本文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整体创业水平、自雇比例和雇主比例均高于城市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创业活动中较为活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近五年虽有略微下降但是流动人口整体规模依旧很大,截至 2019 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达 2.36 亿人①。流动人口整体呈现向上流动趋势,主要由农村向城镇、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其中农村流动人口②尤其如此,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但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普遍遭遇区域分割带来的外来歧视,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农村流动人口更是面临外来歧视与城乡分割伴随的户籍歧视,双重歧视压力下的农村流动人口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与本地居民相差甚远,其自身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长久以来,就业是个体实现经济发展与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发展问题。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农民工群体就业,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全面治理工资拖欠问题,同时全方位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我国就业更加充分与公平。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重点关注农民工就业问题,指出扎好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坚决防止就业身份歧视,加强支持灵活就业。农村流动人口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基层力量,其就业问题不容忽视。现有关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在行业、职业、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劳动保障等诸多方面均与本地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章莉等,2014),农村流动人口就业具有工资低、时间长、环境差、维权难、不稳定、无前景等特征(张明侠,2018),虽然这部分可以解释为农村流动人口较低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但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就业歧视和就业困境基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喜的是,同时有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广泛活跃于创业领域,并出现了“新化文印”、“沙县小吃”、“桂林米粉”等典型案例(普蓂喆等,2016),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率甚至超过了本地居民(Liu 等,2019;张双志和张龙鹏,2017)。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就业方式,同样是农村流动人口实现经济发展与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农村流动人口创业不仅有利于其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增加社会认同,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探究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问题十分必要。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并关注其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与流入地区制度环境对上述关系的进一步作用,试图达到以下理论目标:
(1)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创业心理动因,揭示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对创业选择的影响。
(2)探究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对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间关系的影响,揭示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的调节作用机制。
(3)探究流入地区制度环境对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间关系的影响,揭示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机制。
1.2.2 研究意义
农村流动人口处于城市边缘位置,在劳动力市场遭遇工资和晋升歧视,通常难以通过就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向上流动。近来,有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广泛开展创业活动(Liu 等,2019;张双志和张龙鹏,2017),虽多为自雇,但是体现了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早期有关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社会犯罪等消极行为(张丹丹等,2015;章元等,2011),忽略了其积极实现自我发展等主观能动特征。有关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流动行为筛选出了具有高风险、高生活质量追求的个体(叶文平等,2018b),流动人口普遍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和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追求。创业具有高收益和高回报等潜在特征,是农村流动人口弥补就业劣势、实现经济发展和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十分必要,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相对剥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Stouffer(1949)的《美国士兵》一书中,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引用相对剥夺的概念,但是在该书中多处现象体现了相对剥夺的思想。较为经典的一个现象是:相比于晋升率低的军队,晋升率高的军队中士兵的士气反而更低,原因是军队中晋升率高的士兵他们的参照对象是军队中的高层人物,因此当与其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处于较低的地位时便产生了一种被剥夺感。1957 年,Merton 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对《美国士兵》中提到的现象进行整合和分析,提出了相对剥夺的概念,并对相对剥夺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Merton指出,相对剥夺的一个重要理论意义是被用作一个解释的中间变量。Merton 认为人们的自我评价基于自己与重要他人的情况的对比,当自己的情况比他人的情况糟糕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的感觉。Merton 强调的是相对剥夺概念中的“相对”,这里的重要他人即是参照对象。Merton 认为参照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与自己具有实际联系并有稳定社会关系的人、与自己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人、与自己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同时,Merton 应用参考群体的概念,对内群体和外群体何时充当参照物并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1966 年,Runciman对相对剥夺产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个体的期待和期待的正当性的重要性。同时,他对相对剥夺感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根据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个人剥夺感和群体剥夺感。其中,群体剥夺感源于个体将自己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时产生的相对劣势状况。至此,相对剥夺的参照对象主要是他人,即横向相对剥夺。之后有学者指出,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也来源于个体自己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状态,即纵向相对剥夺(熊猛和叶一舵,2016)。
.........................
2.2 流动人口创业行为
创业是发现、评估和利用机会创造未来商品和服务的过程(Shane 和Venkataraman,2000)。Gartne(r1988);Low 和 MacMillan(1988);Shook 等(2003)认为,创建新企业是创业的核心。Parker(2009)则认为创业包括自我雇佣和获得独立的企业所有权。尽管有关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流动人口自身劣势导致的创业时面临的障碍,研究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外来者的身份使其遭受“外来者劣势”,与此同时,其对流入地有限的熟悉程度、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限的个人资本等导致其在创业时比本地创业者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同时有学者发现,流动人口的创业活跃度甚至高于本地人口(叶文平等,2018b),创业是流动人口改善经济现状、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关于流动人口创业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研究可多参考移民创业相关文献。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移民创业和国内流动人口创业研究进行详细回顾。
2.2.1 移民创业
移民创业是指移民识别、创造和利用经济机会,在其移居国家创立新企业的过程,是移民自主创业和企业发展现象的总称(Barrett 和 Vershinina,2017;Dheer,2018)。早期有关移民创业的研究发现移民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他们缺乏与主流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工作技能,主要选择在民族飞地创业,企业退出率较高。民族飞地是指集中在同一特定空间的移民群体,他们组织各种企业服务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市场(Portes,1981)。民族飞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基于文化主义的观点,民族飞地突出飞地内部社会网络的作用,民族飞地为移民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市场和资源。首先,民族飞地内企业间的集聚产生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减少新企业创立、学习和经营的成本(Martín-Montaner 等,2018)。强烈的示范效应不仅有利于移民创立新企业,还进一步扩大了现有的移民创业网络(张敏和张一力,2017;周欢怀和朱沛,2014)。其次,民族飞地为移民创业提供天然的消费市场。移民基于共同的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提供极具民族特色的特定产品,形成本地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最后,基于民族纽带的团结和信任为移民创业提供信息和资源。民族飞地是移民创业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度的群体内团结、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使移民易从民族飞地获得社区赞助、低价劳动力(Ndofor 和 Priem,2011)和市场信息(Fisher 和 Lewin,2018)等。
图 3-1 研究模型
.................................
3 研究假设..................................33
3.1 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33
3.2 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33
4 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39
4.1 研究设计.................................39
4.1.1 数据来源.................................39
4.1.2 变量定义与测量....................39
5 结论与展望........................45
5.1 研究结论.............................45
5.1.1 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45
5.1.2 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45
4 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由中山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简称 CLDS)。CLDS 的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中的全部劳动力(年龄 15 至 64 岁的家庭成员),样本覆盖中国 29 个省份(西藏、海南、港澳台除外),从2012 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现已完成 2012 年、2014 年、2016 年三年的追踪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多层次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multi⁃stage cluster,stratified,PPS sampling),内容涵盖教育、工作、迁移、健康、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众多研究议题,是一项跨学科的大型综合调查。
由于创业是一种相对小概率的选择,本研究采用最新两年(2014 年和 2016年)的调查数据以确保样本数量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流动人口,借鉴 Liu 等(2019)的研究,本文将农村流动人口定义为居住在城市且具有农业户口的个体。首先,本文根据调查对象户口性质是否为农业户口筛选出具有农业户口的个体,进而根据调查对象现居住地是否在城市筛选出农村流动人口。其次,本文根据调查对象出生年份计算年龄,并筛选出 15-64 岁的个体。同时,根据调查对象职业类型删除务农的个体,仅保留职业类型为创业和就业的个体。最后,为了进一步确保数据样本整体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如下进一步筛选:(1)剔除关键变量(现居住城市、户口性质、社会地位等)缺失的样本。(2)剔除变量信息缺失较多和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样本。(3)为克服异常值的影响,对主要连续变量在 1%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本文最终获得有效样本 2406 个。
表 4-1 变量测量与编码
...............................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创业选择,构建了以社会地位感知为自变量,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和制度环境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并对相关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基本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5.1.1 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
通过对比农村流动人口创业与城市人口创业,本文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整体创业水平、自雇比例和雇主比例均高于城市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创业活动中较为活跃。但是,通过分析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动机,本文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选择多为弥补劳动力市场就业劣势,因为没有更好的工作选择转而创业,多数农村流动人口仅将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替代性选择。此外,通过分析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类型,本文发现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农村流动人口为雇主型创业,绝大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为自我雇佣,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层次有待提升。
5.1.2 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越低,其越倾向开展创业活动,农村流动人口平均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低于城市人口,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促使其选择创业。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机会有限,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其离开户籍地前往城市打工,但是,农村流动人口身份背景带来的文化制度排斥和流入地与流出地巨大的发展差距导致农村流动人口感受到更加强烈的相对剥夺。对于处于劳动力市场就业劣势地位的农村流动人口而言,创业成功可以更加快速实现其经济发展和向上流动,因此,改变现状的强烈意愿促使其创业行为的产生。此外,社会地位感知越低的农村流动人口,其创业的机会成本越低,创业成功带来的效用越大,因此其更愿意通过创业放手一搏。
参考文献(略)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近五年虽有略微下降但是流动人口整体规模依旧很大,截至 2019 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达 2.36 亿人①。流动人口整体呈现向上流动趋势,主要由农村向城镇、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其中农村流动人口②尤其如此,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但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普遍遭遇区域分割带来的外来歧视,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农村流动人口更是面临外来歧视与城乡分割伴随的户籍歧视,双重歧视压力下的农村流动人口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与本地居民相差甚远,其自身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长久以来,就业是个体实现经济发展与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发展问题。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农民工群体就业,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全面治理工资拖欠问题,同时全方位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我国就业更加充分与公平。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重点关注农民工就业问题,指出扎好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坚决防止就业身份歧视,加强支持灵活就业。农村流动人口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基层力量,其就业问题不容忽视。现有关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在行业、职业、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劳动保障等诸多方面均与本地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章莉等,2014),农村流动人口就业具有工资低、时间长、环境差、维权难、不稳定、无前景等特征(张明侠,2018),虽然这部分可以解释为农村流动人口较低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但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就业歧视和就业困境基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喜的是,同时有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广泛活跃于创业领域,并出现了“新化文印”、“沙县小吃”、“桂林米粉”等典型案例(普蓂喆等,2016),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率甚至超过了本地居民(Liu 等,2019;张双志和张龙鹏,2017)。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就业方式,同样是农村流动人口实现经济发展与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农村流动人口创业不仅有利于其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增加社会认同,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探究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问题十分必要。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并关注其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与流入地区制度环境对上述关系的进一步作用,试图达到以下理论目标:
(1)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创业心理动因,揭示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对创业选择的影响。
(2)探究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对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间关系的影响,揭示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的调节作用机制。
(3)探究流入地区制度环境对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间关系的影响,揭示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机制。
1.2.2 研究意义
农村流动人口处于城市边缘位置,在劳动力市场遭遇工资和晋升歧视,通常难以通过就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向上流动。近来,有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广泛开展创业活动(Liu 等,2019;张双志和张龙鹏,2017),虽多为自雇,但是体现了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早期有关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社会犯罪等消极行为(张丹丹等,2015;章元等,2011),忽略了其积极实现自我发展等主观能动特征。有关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流动行为筛选出了具有高风险、高生活质量追求的个体(叶文平等,2018b),流动人口普遍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和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追求。创业具有高收益和高回报等潜在特征,是农村流动人口弥补就业劣势、实现经济发展和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十分必要,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相对剥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Stouffer(1949)的《美国士兵》一书中,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引用相对剥夺的概念,但是在该书中多处现象体现了相对剥夺的思想。较为经典的一个现象是:相比于晋升率低的军队,晋升率高的军队中士兵的士气反而更低,原因是军队中晋升率高的士兵他们的参照对象是军队中的高层人物,因此当与其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处于较低的地位时便产生了一种被剥夺感。1957 年,Merton 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对《美国士兵》中提到的现象进行整合和分析,提出了相对剥夺的概念,并对相对剥夺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Merton指出,相对剥夺的一个重要理论意义是被用作一个解释的中间变量。Merton 认为人们的自我评价基于自己与重要他人的情况的对比,当自己的情况比他人的情况糟糕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的感觉。Merton 强调的是相对剥夺概念中的“相对”,这里的重要他人即是参照对象。Merton 认为参照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与自己具有实际联系并有稳定社会关系的人、与自己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人、与自己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同时,Merton 应用参考群体的概念,对内群体和外群体何时充当参照物并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1966 年,Runciman对相对剥夺产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个体的期待和期待的正当性的重要性。同时,他对相对剥夺感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根据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个人剥夺感和群体剥夺感。其中,群体剥夺感源于个体将自己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时产生的相对劣势状况。至此,相对剥夺的参照对象主要是他人,即横向相对剥夺。之后有学者指出,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也来源于个体自己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状态,即纵向相对剥夺(熊猛和叶一舵,2016)。
.........................
2.2 流动人口创业行为
创业是发现、评估和利用机会创造未来商品和服务的过程(Shane 和Venkataraman,2000)。Gartne(r1988);Low 和 MacMillan(1988);Shook 等(2003)认为,创建新企业是创业的核心。Parker(2009)则认为创业包括自我雇佣和获得独立的企业所有权。尽管有关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流动人口自身劣势导致的创业时面临的障碍,研究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外来者的身份使其遭受“外来者劣势”,与此同时,其对流入地有限的熟悉程度、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限的个人资本等导致其在创业时比本地创业者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同时有学者发现,流动人口的创业活跃度甚至高于本地人口(叶文平等,2018b),创业是流动人口改善经济现状、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关于流动人口创业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研究可多参考移民创业相关文献。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移民创业和国内流动人口创业研究进行详细回顾。
2.2.1 移民创业
移民创业是指移民识别、创造和利用经济机会,在其移居国家创立新企业的过程,是移民自主创业和企业发展现象的总称(Barrett 和 Vershinina,2017;Dheer,2018)。早期有关移民创业的研究发现移民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他们缺乏与主流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工作技能,主要选择在民族飞地创业,企业退出率较高。民族飞地是指集中在同一特定空间的移民群体,他们组织各种企业服务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市场(Portes,1981)。民族飞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基于文化主义的观点,民族飞地突出飞地内部社会网络的作用,民族飞地为移民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市场和资源。首先,民族飞地内企业间的集聚产生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减少新企业创立、学习和经营的成本(Martín-Montaner 等,2018)。强烈的示范效应不仅有利于移民创立新企业,还进一步扩大了现有的移民创业网络(张敏和张一力,2017;周欢怀和朱沛,2014)。其次,民族飞地为移民创业提供天然的消费市场。移民基于共同的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提供极具民族特色的特定产品,形成本地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最后,基于民族纽带的团结和信任为移民创业提供信息和资源。民族飞地是移民创业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度的群体内团结、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使移民易从民族飞地获得社区赞助、低价劳动力(Ndofor 和 Priem,2011)和市场信息(Fisher 和 Lewin,2018)等。
图 3-1 研究模型
3 研究假设..................................33
3.1 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33
3.2 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33
4 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39
4.1 研究设计.................................39
4.1.1 数据来源.................................39
4.1.2 变量定义与测量....................39
5 结论与展望........................45
5.1 研究结论.............................45
5.1.1 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45
5.1.2 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45
4 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由中山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简称 CLDS)。CLDS 的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中的全部劳动力(年龄 15 至 64 岁的家庭成员),样本覆盖中国 29 个省份(西藏、海南、港澳台除外),从2012 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现已完成 2012 年、2014 年、2016 年三年的追踪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多层次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multi⁃stage cluster,stratified,PPS sampling),内容涵盖教育、工作、迁移、健康、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众多研究议题,是一项跨学科的大型综合调查。
由于创业是一种相对小概率的选择,本研究采用最新两年(2014 年和 2016年)的调查数据以确保样本数量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流动人口,借鉴 Liu 等(2019)的研究,本文将农村流动人口定义为居住在城市且具有农业户口的个体。首先,本文根据调查对象户口性质是否为农业户口筛选出具有农业户口的个体,进而根据调查对象现居住地是否在城市筛选出农村流动人口。其次,本文根据调查对象出生年份计算年龄,并筛选出 15-64 岁的个体。同时,根据调查对象职业类型删除务农的个体,仅保留职业类型为创业和就业的个体。最后,为了进一步确保数据样本整体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如下进一步筛选:(1)剔除关键变量(现居住城市、户口性质、社会地位等)缺失的样本。(2)剔除变量信息缺失较多和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样本。(3)为克服异常值的影响,对主要连续变量在 1%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本文最终获得有效样本 2406 个。
表 4-1 变量测量与编码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创业选择,构建了以社会地位感知为自变量,人力资本、本地社会网络嵌入和制度环境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并对相关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基本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5.1.1 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
通过对比农村流动人口创业与城市人口创业,本文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整体创业水平、自雇比例和雇主比例均高于城市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创业活动中较为活跃。但是,通过分析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动机,本文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选择多为弥补劳动力市场就业劣势,因为没有更好的工作选择转而创业,多数农村流动人口仅将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替代性选择。此外,通过分析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类型,本文发现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农村流动人口为雇主型创业,绝大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为自我雇佣,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层次有待提升。
5.1.2 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与创业选择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越低,其越倾向开展创业活动,农村流动人口平均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感知低于城市人口,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促使其选择创业。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机会有限,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其离开户籍地前往城市打工,但是,农村流动人口身份背景带来的文化制度排斥和流入地与流出地巨大的发展差距导致农村流动人口感受到更加强烈的相对剥夺。对于处于劳动力市场就业劣势地位的农村流动人口而言,创业成功可以更加快速实现其经济发展和向上流动,因此,改变现状的强烈意愿促使其创业行为的产生。此外,社会地位感知越低的农村流动人口,其创业的机会成本越低,创业成功带来的效用越大,因此其更愿意通过创业放手一搏。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