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及影响因素思考—基于RCEP成员视角
时间:2021-08-11 来源:51mbalunwen
本文主要通过测度 GVC 分工地位和参与程度两个指标研究为基础,并从占经济总量最大的制造业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在成员国所处的位置。研究中国和其他成员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建设亚洲区域价值链,签署 RCEP 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而言,加速中国、日本和韩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盟转移,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动东盟国内产业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同向提升。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国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技术创新水平,只参与到产品生产的某几个环节,全球产业链呈现出碎片化生产特点,世界各经济体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网络。当前全球价值链正处于重组的关键阶段,发展中国家产业传统比较优势被弱化,同时不断受到来自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着多重阻碍,发展中国家普遍借助区域价值链合作为媒介,进而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生产。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集中于中国单独参与全球链分工现状分析、中国和其他国家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比分析、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国与国之间制造业合作等研究,对 RCEP 成员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丰富了 RCEP 成员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在对中国和其他成员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分析基础上,本文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对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影响,内部因素选取了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和技术创新水平,外部因素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而探索提升中国制造业在成员国中价值链核心地位的路径。
(2)现实意义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成员国产业同时受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冲击,现在中国国内企业虽然已经全面复工复产,但产品生产仍然面临国际市场供应链大幅度中断的风险。RCEP 签订意味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将正式成立,RCEP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供应链支撑。在推进 RCEP 建设过程中,确定RCEP 成员国中价值链核心地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及影响因素,明确中国制造业在 RCEP 成员国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中国在 RCEP 成员国中价值链核心地位,为今后双方经贸合作规避风险,促进 RCEP 进一步稳定发展。
......................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制造业参与 GVC 分工研究
对于中国而言,在过去 40 多年间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通过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生产外包环节,大规模生产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以制造业生产为主。正是由于不断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国内产业长期处于中低端生产环节,想要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就需要转变国内产业生产结构,生产重心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Poon(2004)17认为制造业发展不能一直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需要不断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变,制造业升级过程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和资本投入。对于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很多学者从中国出口增加值、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
第一,从中国出口增加值视角分析,为测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奠定了基础。邓军(2014)、佘群芝、贾净雪(2015)认为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发达国家参与中国产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业,而中国参与发达国家产业生产环节正好相反,中国在下游环节参与度远超过上游参与度。董虹蔚、商琪(2017)认为中国出口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国内出口增加值来源产业从之前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逐渐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在 2001 年以后,中国出口增加值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增加值主要向发达国家流入较多,但流向其他经济体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曹毅,2016)。
第二,从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和参与程度分析,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较深,但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较低,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的环节(岑丽君,2015;刘琳,2015;张彦,2019)。温怀玉、霍伟东(2018)认为中国的中间品出口主要依靠国外中间品出口拉动,处于生产的下游环节,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需要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整体制造业在 GVC 中所处的分工位置较低,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中国 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高,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分工地位指数较低(程惠芳和刘睿伣,2018)。对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研究,邓光耀、张忠杰(2018)认为与世界主要国家上游参与度平均值相比,中国上游参与度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家,主要集中在采矿业等行业,但整体 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低,美国正好相反。杜运苏、蒋祖龙(2019)认为中国最终产品参与全球链程度较深,制造业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产业,从制造业细分行业分析,其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嵌入国际分工的程度较深。邓光耀(2019)认为中国在纺织业和采矿业等行业出口增加值较大,中国在增加值贸易格局中地位逐渐提升,中国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度也在不断增加。
.......................
第 2 章 中国参与 GVC 分工现状分析
2.1 全球价值链测算方法
基于传统贸易总值统计口径存在中间品重复计算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各国的真实收益。本文采用 Koopman(2010)提出的价值链测度方法,通过计算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指数和参与程度指数,直观地比较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即该方法将一国的总出口增加值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见表 1.1。
表 1.1 出口增加值分布表
本文将从增加值数据库 TiV A(Trade in Vlaue-Added)选取相关数据展开研究,TiV A 数据库也是目前学界认为比较权威的增加值数据库,2018 年再次更新了数据库,数据范围扩展到 2005 年—2015 年,其中,东盟仅涉及 8 个国家数据,没有老挝、缅甸相关贸易数据,基于两国经济总量较小,故在本文计算中忽略不计,本文将借鉴庞琴(2018)63和光大证券在 OECD-TiVA 数据库对前后向参与度指标的选取,分析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
......................
2.2 中国和其他成员国参与 GVC 分工现状比较分析
2.2.1 国家层面
(1)GVC 分工地位
从 GVC 分工地位分析,由图 2.1 可知,GVC 分工地位指数最高的是文莱,澳大利亚次之,印尼和日本分工地位指数也较高,这四个国家整体分工地位指数都为正值,分工地位指数整体最低的是越南。对于中国而言,分工地位指数低于日本,而整体高于韩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在 RCEP 成员国中处于中间位置。在2005—2014 年期间,中国分工地位指数均为负值,只有 2015 年指数超过 0,表明中国后向关联度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在 GVC 分工中逐渐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对应的产业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中国整体 GVC 分工地位处于成员国中间位置,加工贸易出口推动了整体贸易出口额增长,出口的中间品大多数被进口国直接用于国内需求,而少数会再次出口,从而带来的间接国内增加值较低,中国不断降低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提高国内增加值比例,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处于中国-东盟生产网络的上游环节,东盟依赖进口中国的中间产品,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从而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再次出口,仍然以承接加工贸易为主,对上游环节依赖程度较强,从事的环节主要是低技术生产环节,来源于国外增加值比例更高。
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文莱 GVC 分工地位指数最高,印尼次之,除了印尼和文莱分工地位指数为正值外,菲律宾分工地位指数逐渐由负值转为正值,其他国家分工地位指数均小于 0。对于日本而言,从金融危机过后出现连续几年短暂下降后,于 2015 年开始缓慢上升,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高且为正值,在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环节,这与日本主要生产出口高技术产品有关。韩国分工地位指数较低,韩国在中日韩制造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澳大利亚分工地位指数较高,变化范围较小,指数始终维持在 0.1-0.2 之间,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仅次于日韩,主要进口产业为金属、煤炭和纺织品等原材料,中国进口澳大利亚纺织品原材料在国内加工成初级产品,再向越南出口加工成服装,从而销往其他国家。新西兰分工地位指数变化幅度较大,2005 年到 2007 年出现短暂稳定期,指数较低。
图 2.1 中国和其他成员国 GVC 分工地位指数
.............................
第 3 章 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分析...................................25
3.1 内部因素.........................................25
3.1.1 要素禀赋差异与制造业分工地位........................25
3.1.2 技术创新水平与制造业分工地位...............................26
第 4 章 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2
4.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32
4.1.1 模型设定........................................32
4.1.2 数据说明.................................32
第 5 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40
5.1 增加高端要素投入...............................40
5.2 加强技术创新力度.................................40
第 5 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
5.1 增加高端要素投入
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结果可知,提高要素禀赋对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国内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这与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有关。
改善要素禀赋结构有助于提升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在要素禀赋方面,重点增加人力资本投入,集聚高端要素。人力资本投入越多,越有助于国内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要时刻关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毕业率,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全面培养,对重点产业领域设置配套产学研项目合作,提高整体科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不断鼓励科研创新,同时对外加强政府、企业和高校交流与合作,联合各成员国高校院所进行联合培养,共享合作创新成果,同时加大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科研水平,加强学校相关配套资源建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中国国内中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人才严重流失问题,过多的人才流向北上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因此要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健全所在地的人才服务市场,完善相关人才保障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走向中西部地区。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1)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较低,但参与程度较高,国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中上游位置,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处于中下游位置,中国制造业在 RCEP 成员国中并没有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中国 GVC 分工地位指数整体均高于东盟,而东盟 GVC 参与程度指数则高于中国,中国和东盟在价值链链中处于下游位置,日本、文莱、印尼和澳大利亚分工地位指数较高。中国相较于东盟而言,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整体中国和东盟 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低,分工地位指数整体为负值,出口产业结构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合度,主要以纺织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为主。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GVC 分工地位指数整体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制造业,更加突出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业规模较大,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根本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中国如何借助 RCEP 提供的平台实现成员国之间互利共赢局面,对提升中国和其他成员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改善要素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分工地位,理论假设和实证结果相吻合。
要素禀赋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是该国参与国际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短期内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本国产业结构,从长期来看,最终实现价值链攀升必须依赖本国技术创新水平。要素禀赋通过影响国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国内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端要素投入量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位置,而技术创新通过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比较优势,要加强中国和其他成员国产业合作,发挥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略)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国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技术创新水平,只参与到产品生产的某几个环节,全球产业链呈现出碎片化生产特点,世界各经济体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网络。当前全球价值链正处于重组的关键阶段,发展中国家产业传统比较优势被弱化,同时不断受到来自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着多重阻碍,发展中国家普遍借助区域价值链合作为媒介,进而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生产。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集中于中国单独参与全球链分工现状分析、中国和其他国家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比分析、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国与国之间制造业合作等研究,对 RCEP 成员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丰富了 RCEP 成员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在对中国和其他成员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分析基础上,本文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对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影响,内部因素选取了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和技术创新水平,外部因素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而探索提升中国制造业在成员国中价值链核心地位的路径。
(2)现实意义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成员国产业同时受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冲击,现在中国国内企业虽然已经全面复工复产,但产品生产仍然面临国际市场供应链大幅度中断的风险。RCEP 签订意味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将正式成立,RCEP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供应链支撑。在推进 RCEP 建设过程中,确定RCEP 成员国中价值链核心地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及影响因素,明确中国制造业在 RCEP 成员国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中国在 RCEP 成员国中价值链核心地位,为今后双方经贸合作规避风险,促进 RCEP 进一步稳定发展。
......................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制造业参与 GVC 分工研究
对于中国而言,在过去 40 多年间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通过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生产外包环节,大规模生产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以制造业生产为主。正是由于不断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国内产业长期处于中低端生产环节,想要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就需要转变国内产业生产结构,生产重心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Poon(2004)17认为制造业发展不能一直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需要不断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变,制造业升级过程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和资本投入。对于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很多学者从中国出口增加值、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
第一,从中国出口增加值视角分析,为测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奠定了基础。邓军(2014)、佘群芝、贾净雪(2015)认为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发达国家参与中国产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业,而中国参与发达国家产业生产环节正好相反,中国在下游环节参与度远超过上游参与度。董虹蔚、商琪(2017)认为中国出口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国内出口增加值来源产业从之前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逐渐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在 2001 年以后,中国出口增加值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增加值主要向发达国家流入较多,但流向其他经济体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曹毅,2016)。
第二,从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和参与程度分析,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较深,但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较低,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的环节(岑丽君,2015;刘琳,2015;张彦,2019)。温怀玉、霍伟东(2018)认为中国的中间品出口主要依靠国外中间品出口拉动,处于生产的下游环节,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需要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整体制造业在 GVC 中所处的分工位置较低,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中国 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高,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分工地位指数较低(程惠芳和刘睿伣,2018)。对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研究,邓光耀、张忠杰(2018)认为与世界主要国家上游参与度平均值相比,中国上游参与度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家,主要集中在采矿业等行业,但整体 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低,美国正好相反。杜运苏、蒋祖龙(2019)认为中国最终产品参与全球链程度较深,制造业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产业,从制造业细分行业分析,其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嵌入国际分工的程度较深。邓光耀(2019)认为中国在纺织业和采矿业等行业出口增加值较大,中国在增加值贸易格局中地位逐渐提升,中国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度也在不断增加。
.......................
第 2 章 中国参与 GVC 分工现状分析
2.1 全球价值链测算方法
基于传统贸易总值统计口径存在中间品重复计算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各国的真实收益。本文采用 Koopman(2010)提出的价值链测度方法,通过计算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指数和参与程度指数,直观地比较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即该方法将一国的总出口增加值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见表 1.1。
表 1.1 出口增加值分布表
......................
2.2 中国和其他成员国参与 GVC 分工现状比较分析
2.2.1 国家层面
(1)GVC 分工地位
从 GVC 分工地位分析,由图 2.1 可知,GVC 分工地位指数最高的是文莱,澳大利亚次之,印尼和日本分工地位指数也较高,这四个国家整体分工地位指数都为正值,分工地位指数整体最低的是越南。对于中国而言,分工地位指数低于日本,而整体高于韩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在 RCEP 成员国中处于中间位置。在2005—2014 年期间,中国分工地位指数均为负值,只有 2015 年指数超过 0,表明中国后向关联度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在 GVC 分工中逐渐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对应的产业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中国整体 GVC 分工地位处于成员国中间位置,加工贸易出口推动了整体贸易出口额增长,出口的中间品大多数被进口国直接用于国内需求,而少数会再次出口,从而带来的间接国内增加值较低,中国不断降低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提高国内增加值比例,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处于中国-东盟生产网络的上游环节,东盟依赖进口中国的中间产品,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从而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再次出口,仍然以承接加工贸易为主,对上游环节依赖程度较强,从事的环节主要是低技术生产环节,来源于国外增加值比例更高。
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文莱 GVC 分工地位指数最高,印尼次之,除了印尼和文莱分工地位指数为正值外,菲律宾分工地位指数逐渐由负值转为正值,其他国家分工地位指数均小于 0。对于日本而言,从金融危机过后出现连续几年短暂下降后,于 2015 年开始缓慢上升,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高且为正值,在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环节,这与日本主要生产出口高技术产品有关。韩国分工地位指数较低,韩国在中日韩制造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澳大利亚分工地位指数较高,变化范围较小,指数始终维持在 0.1-0.2 之间,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仅次于日韩,主要进口产业为金属、煤炭和纺织品等原材料,中国进口澳大利亚纺织品原材料在国内加工成初级产品,再向越南出口加工成服装,从而销往其他国家。新西兰分工地位指数变化幅度较大,2005 年到 2007 年出现短暂稳定期,指数较低。
图 2.1 中国和其他成员国 GVC 分工地位指数
第 3 章 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分析...................................25
3.1 内部因素.........................................25
3.1.1 要素禀赋差异与制造业分工地位........................25
3.1.2 技术创新水平与制造业分工地位...............................26
第 4 章 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2
4.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32
4.1.1 模型设定........................................32
4.1.2 数据说明.................................32
第 5 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40
5.1 增加高端要素投入...............................40
5.2 加强技术创新力度.................................40
第 5 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
5.1 增加高端要素投入
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结果可知,提高要素禀赋对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国内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这与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有关。
改善要素禀赋结构有助于提升制造业 GVC 分工地位,在要素禀赋方面,重点增加人力资本投入,集聚高端要素。人力资本投入越多,越有助于国内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要时刻关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毕业率,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全面培养,对重点产业领域设置配套产学研项目合作,提高整体科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不断鼓励科研创新,同时对外加强政府、企业和高校交流与合作,联合各成员国高校院所进行联合培养,共享合作创新成果,同时加大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科研水平,加强学校相关配套资源建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中国国内中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人才严重流失问题,过多的人才流向北上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因此要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健全所在地的人才服务市场,完善相关人才保障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走向中西部地区。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1)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较低,但参与程度较高,国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中上游位置,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处于中下游位置,中国制造业在 RCEP 成员国中并没有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中国 GVC 分工地位指数整体均高于东盟,而东盟 GVC 参与程度指数则高于中国,中国和东盟在价值链链中处于下游位置,日本、文莱、印尼和澳大利亚分工地位指数较高。中国相较于东盟而言,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整体中国和东盟 GVC 分工地位指数较低,分工地位指数整体为负值,出口产业结构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合度,主要以纺织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为主。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GVC 分工地位指数整体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制造业,更加突出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业规模较大,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根本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中国如何借助 RCEP 提供的平台实现成员国之间互利共赢局面,对提升中国和其他成员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改善要素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 GVC分工地位,理论假设和实证结果相吻合。
要素禀赋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是该国参与国际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短期内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本国产业结构,从长期来看,最终实现价值链攀升必须依赖本国技术创新水平。要素禀赋通过影响国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国内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端要素投入量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位置,而技术创新通过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比较优势,要加强中国和其他成员国产业合作,发挥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纺织服装出口效率探讨202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