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课程论文 > 会计学 > 正文

税务会计方向MBA论文范文精选

时间:2018-02-26 来源:www.inibin.com作者:quanlei_cai

税务会计师(CTAC)是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认证的国家高级财税管理人才重点培养项目,是税务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及税务统筹管理、税务检查、纳税筹划等一系列与税务相关的税务工作,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企业税务会计专职岗位和专业会计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5篇论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管理是前提,征收是目的;要想保住我国税收工作的有效进行,则必须要促使企业的纳税工作到位,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一、当前涉税会计工作出现的不足

  1.管理不当,信息失真

  经营规模较小、经营手段多种多样是我国小企业呈现出来的特征,但这也加大了税务管理工作的困难。且税务部门在完成税收工作后没有对企业加强监管,导致企业任意经营,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存在了诸多问题,其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1)现代小企业中核算会计与涉税会计内容严重脱节。部分企业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再者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一方面应付税务检查,另一方面为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方面,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涉税方面人为调节税款的多少,税款缴纳的时间等。(2)制度残缺。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尚未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处理。如:会计核查、资金管理、账务记录等,都仅仅是形式上的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企业利益造成影响,严重时直接导致资金流失、管理失效等问题,给财务工作带来难度。(3)会计失控。内部会计控制作用丧失也是另一大问题,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针对物资安全、会计信息、财务活动等方面实施控制,而在小企业的管理中很多因素干扰者会计工作,导致其未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未重视会计行业的基本原则,阻碍了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持续发挥,给企业经营带来难度。

  2.缺少培训,素质落后

  对会计人员进行日常培训是搞好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但大部分企业为了节约经营成本而未把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仅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法律规定我国在会计人员的管理过程中采取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年检、培训的方式管理。而相关文件规定了,只有获得中专或高中学历的人才有机会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际情况却是会计行业的从业门槛较低,这造成了中小企业的会计职业素质落后。

  另外,税务部门没有定期组织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未能从不同的方面顾及涉税会计人员的个体差异与企业发展趋势,在改善涉税人员的业务能力上没能起到帮助。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更新,税制改革工作持续进行,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会计必须要适应新经济政策的要求,积极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增加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真实情况为,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在管理方式上难以统一,使得会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企业的税收工作。

  3.监管不足,发票乱开

  因企业聘用会计人员时没有给予过多的要求,市场上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强,对于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感触,因为在财务相关的工作中常会出现各种不利现象。涉税会计人员在对企业业主提供服务时,容易被金钱利益诱惑。其会出采取一切措施来保证企业利益,因而采取了很多不正当的手段,主要包括了:多开农副产品或废旧物资进项发票;资金收支记录不及时;谎报工人工资、折旧及增大成本,给企业经营造成一种假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顺利经营。在监督过程中,税务机关查账征收设置障碍,尽管税务人员明白企业财务管理的诸多问题,但因为企业会计人员流动较大,造成了制定的多项监督处罚措施难以进行,使得会计人出现“造假账、逃税收”等问题,长期下去则会养成很不好的工作习惯。影响了涉水会计在企业中作用的发挥。

  二、优化涉税会计调整的有效措施

  1.发挥资源价值,加强会计教育

  面对当前呈现出来的诸多财务管理问题,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会计工作调整,改善当前的会计工作现状。税务机关、财政部门等需共同创建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培训模式,将税务实践专家当成核心,对会计人员展开综合培训管理,注重培养一批通晓涉税会计和核算会计的专业人才。领导者还需充分发挥现有的企业资源,利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设施等给会计人员的教育带来帮助。税务部门应参照税收管辖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科学划分涉税会计人员,主要包括了:生产制造、委托加工、食品加工等不同的方面,且依照企业经验状况把现实的问题加以解决处理。并且,在提高业务素质时还应对涉税会计的职业道德素质给予重视,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还可以座谈会的形式定期召集企业涉税会计以及管理者展开交流,对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营提供方向。

  2.加强财务管理,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实现持续发展

  鉴于当前的财务管理问题,税务机关需参照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采取财务管理措施,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结合财务部门办颁发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的日常核算进行优化调整,引导企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会计管理。税务机关还要对小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加以规划,确保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能完善会计监督,防止在工作中出现信息失真、记录不全等多方面的问题。(2)要求企业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一般管理范围要涉及到资金管理、成本核算、财务审核等各个环节,给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管理效果,保证管理会计职能充分发挥,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多的利用价值。(3)企业应实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规划企业的纳税活动,既依法纳税,又要充分享受优惠政策,以达到减轻税负或推迟纳税为目的,这是涉税会计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是以偷、漏税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3.采取等级考核,扩大管理范围

  税务部门针对辖区内涉税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采取A、B、C、D四个级别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经营中的新策略。该项措施的运用不仅能增强企业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和依法办税能力,还能在考核过程中督促会计人员提升工作效率。财务机构需结合辖区内涉税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资金核算等方面综合考核,对涉税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进行鉴别。此外,还可以创建涉税会计人员信息库,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对取得A类信用等级的涉税会计,因具有较高的会计核算水平和较强的依法办税能力,因此对其服务的企业实行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管理上主要以纳税辅导为主。对取得B类信用等级的涉税会计,除在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方面进行常规管理外,重点是加强日常涉税政策辅导和宣传等纳税服务工作,帮助其改进财务会计管理。对取得C类、D类信用等级的涉税会计,因会计核算水平和依法办税能力较低,因此对其服务的企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模式,适当加大纳税评估和税收检查的力度,并着重从日常涉税政策、帐务处理等方面加强辅导,帮助其改进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提高依法办税能力。同时定期在税务网站上公布等级管理信息,利于监督,促进税收征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完善,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涉税会计的业务能力很弱,但作为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税制建设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所以涉税会计应独成体系,并不断成熟和完善,税收与企业经济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既要依法纳税,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又要充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会计中的涉税问题,企业纳税中的会计问题,也正是涉税会计所探讨的主题,如何用好涉税会计和税务筹划,是我们每个会计工作者都要面对的,同时也确保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丽娟。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04)。

  [2] 王淑云。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比较[J]. 现代会计http://www.51lunwen.org/swkjs/, 2007,(01)。

  [3] 李永刚。 如何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 公用事业财会, 2007,(02)。

  [4] 李红。 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J]. 山东商业会计, 2006,(04)。

[5] 刘娟。 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会计[J]. 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范文二: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 纳税评估 问题 对策

  一、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程序,而目前在我国,纳税机关在纳税过程中,在内部的纳税管理以及纳税机关上下管理级别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无论是纳税机关的内部,还是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之间,都缺乏必要的信息分享,导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实用效率低下。

  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大多数都是民营的私人企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往往财务不健全,而且其提供的信息也容易失真,导致在对外商投资的纳税评估中的信息不准,数量上也不达标,信息质量不高。

  2、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依据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商进驻到中国来投资办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其纳税评估的法律体系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颁布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节,还没有对纳税评估做出具体的,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也没有直接确立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导致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始终没有上升到法律环境中。

  (2)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中,对相关信息的调查和核实还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从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法律环境分析来看,我国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然还没有对相关部门以什么程序,如何调查等问题做出必要的,详细的说明,导致在对其纳税评估中,程序混乱,个人行为缺乏制度约束,弹性较大。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后的结果处理中,尚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多数只是针对纳税评估过程中的规定,而对其评估结果的处理的法律法规则较少,导致结果处理无法可依,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反馈和纳税评估工作的改进。

  3、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是按照相应的纳税指标来进行的,而这些评估指标则是通过对纳税评估的测算而形成的,这种具体的测算主要是测算行业的内平均值,进而对纳税评估的测算结果和行业峰值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我国现有的纳税评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纳税评估规定了评估指标,事实上,这些指标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些指标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纳税评估的结果。因此,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还有待完善。

  二、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对策

  针对前面提到的关于外商投资纳税评估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1、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依赖于信息资源。因此,要想得到准确真实的评估结构和评估信息,就必须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纳税机关内部个层级,各部门要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纳税机关和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以及银行等部门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内外结合,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性。

  2、提高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的信息获取还不够,从数量上来说还不达标,另外,评估信息从质量上来看,也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加强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建设,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3、完善法律依据

  首先,确立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给予准确的说明。其次,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之上,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对评估信息的调查和审核提供一个适当的法律法规环境,保证相关部门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调查审核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最后还要颁布相应的法律,对相应的纳税评估结果的处理作出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做到有法可依。

  4、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

  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是一句一定的指标来进行的,因此,一个纳税评估结果准确与否,就必须依赖于指标的完善度和准确度。完善评估指标,就要求加强对纳税评估的测算,完善纳税评估测算方法;由于行业峰值是一个变动值,因此,在完善指标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对行业峰值的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各因素,局部与整体的结合,弥补指标的缺陷,做到纳税评估的真实有效。

  5、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其工作还是依赖于纳税评估工作人员,因此,该工作的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

  6、建立和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监督体系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评估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一方面,纳税机关内部要加强监督体制的建设,做好内容人员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企业与纳税机关,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银行部门、工商部门等加强交流,共享信息,相互监督,保证对外商投资评估工作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三、结束语

  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纳税机关及其相关评估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份工作。相信随着不断的发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会做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聂建平。浅议我国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J].大众商务,http://www.51lunwen.org/swkjs/2009,99(3):80—80。

  [2] 刘昱宏。关于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04:33—34。

[3] 田效先。关于如何搞好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07:193。

 

范文三:

 

摘要: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如法制建设、纳税风险管理、机构设置、分类管理、信息化和优质纳税服务等在税源管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税源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国际经验对于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哪些启示作用呢?通过对中国税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的借鉴作用。

  税源管理是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实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2.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3.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4.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5.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2.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3.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4.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涉税宣传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不断改进,涉税宣传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运用免费电话服务、免费提供纳税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开设税务课程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真正建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管理的最终对象是纳税人,要高度重视纳税人纳税主体地位,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保障,没有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就不可能搞好税源管理。因此要建立以纳税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现有的重征管、轻服务的征管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稽查的模式,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为纳税人提供经常化和多元化的全程涉税服务。

  在税务局与纳税人所打交道中,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弛。澳大利亚税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4,(8):50-53。

  [2]高春发,王静梅。从阿根廷税务状况看中国税收征管[J].黑龙江财会,2001,(11):50-51。

  [3]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2007,(3):48-51。

  [4]李中华。发展中国家税源控管的经验借鉴[J].当代财经,2004,(4):54-56。

  [5]严明,越祥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税源管理[J].税收征纳,2003,(1):9-10。

  [6]吴洁蕙,葛敬书。美国税源管理经验[J].经济纵横,2007,(6):66-67。

  [7]顾长虹。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中国税源管理[J].涉外税务,2009,(2):22-25。

  [8]Commissioner of Taxation Annual Report 2009-10 [EB/OL].http://www.51lunwen.org/swkjs/,2011-02-18。

 

范文四: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税务筹划的重要性并接受税务筹划,随之而来的,各种形式的税务筹划活动也逐渐兴起起来。税务筹划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企业却往往忽略税务筹划过程中的风险。本文阐述了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税务筹划风险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税务筹划 风险 规避策略

  一、企业税务筹划及税务筹划风险概述

  税务筹划是指企业纳税主体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据所涉及的现行法规,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以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所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财务目标实现的非违法的谋划与对策。因此,企业税务筹划活动的本质是企业纳税主体利用税法规定中的漏洞,通过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安排实现税负的最小化。但是,税务筹划在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企业如果无视这些风险的存在进行盲目的税务筹划,其结果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还可能使企业遭受更大的危害与损失。具体来说,税务筹划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税务筹划的结果偏离预期目标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如今,社会市场经济环境变幻莫测、税收法规制度不断健全,企业经营情况越来越复杂,从而使企业的税务筹划面临更大的风险。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分析

  (一)税收政策风险

  税务筹划是利用国家政策合理、合法的节税,在此过程中,若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对税收法律法规运用不合理,就可能导致税务筹划的结果偏离企业预期目标,由此产生的风险被称为政策性风险。企业的税务筹划政策性风险包括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政策选择风险是指企业自认采取的税务筹划行为符合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政策要求,但实际上自身的行为却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此会给企业的税务筹划活动造成一定的损失与危害。政策变化风险是指政府旧政策的不断取消和新政策的不断推出而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政府一些政策往往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政策的这种不定期性或时效性使得企业的税务筹划活动产生一定的风险。

  (二)税务行政执法偏差风险

  在实践中,税务筹划的“合法性”需要得到税务行政部门的确认。在这一“确认”过程中,税务行政执法可能出现偏差,为此企业可能要承担税务筹划失败的风险,这就是企业税务筹划行政执法风险。产生税务筹划行政执法风险的原因众多,首先,由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加之税务机关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主裁量权,这些可能会使企业在税务筹划活动中产生一定的风险。其次,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法制观念不够强,专业业务技术不够熟练,这会造成税收政策在执行上可能出现偏差。再次,由于税务机关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税收执法管理机构,致使税收执法监督乏力,严重影响了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和透明度,由此会间接的导致企业税务筹划失败的风险。

  (三)税务筹划的主观性风险

  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税务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对税务筹划的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如果纳税人的业务素质较高,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政策与业务有较透彻的了解,并且对其掌握程度也较高,那么其税务筹划成功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反之,若纳税人业务素质较低,对税务、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没有经过深入系统的学习,那么其税务筹划失败的可能性会较高。但是,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纳税人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与业务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其税务筹划的风险较大。

  三、规避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策略

  (一)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树立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首先,企业应加强税收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做到深入、透彻、全面了解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只有有了这种全面的了解,企业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对不同的纳税方案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保证自身采取的税务筹划行为真正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其次,企业应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动。成功的税务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重视国家政策的变动,一个企业若是能根据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及时的对税务筹划作出适当调整,不但能减小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而且还能为企业增加效益。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尽力熟悉税收法规的相关规定,认真掌握自身生产经营的相关信息,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仔细研究,选择既符合企业利益又遵循税收法规规定的筹划方案。

  (二)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联系与沟通

  企业税务筹划行为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节税,而节税目标的最终实现还取决于税务机关的认可,只有得到了税务机关的认同,并遵循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税务筹划实践才会转变为企业的实际利益。但是,由于企业的很多活动都是在法律的边界运作,同时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就很模糊,常会导致税务筹划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因此,企业需要正确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还要树立沟通观念,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争取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同和指导。税务机关还应设立专门的税收管理机构,加强对税收执法的监督;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需要加强,业务技术还有待提高,以避免税收政策执行上的偏差。总体来说,企业需要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诚心与税务机关交流与沟通。

  (三)提高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素质

  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对税务筹划的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因此,税务筹划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努力培养对客观事实的分析能力。这就需要税务筹划人员具备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业务素质。同时,税务筹划人员还要注意沟通协作能力和经济预测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在税务筹划工作中与各部门人员的交流。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自身发展提高,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纳税人素质的提高。只有纳税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才会对税务筹划提出更多的要求,同时也会减小税务筹划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洪彬。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与化解,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2]邹春来。新形势下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应对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5期http://www.51lunwen.org/swkjs/。

[3]董伟。筹划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商情,2009年第26期。

 

范文五:

 

【摘 要】 文章从会计目标、财务报告质量及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指出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并从完善外部环境和制度以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借鉴PDCA循环形成持续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程序及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应用的内部机制等三个方面阐述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措施。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随着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强烈的指责。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一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罪于公允价值。为此,2008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破天荒地涉及了“公允价值”条款。救援法案赋予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力,允许其在极端情况下,将金融产品的分类从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表的方式,转变到持有至到期、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二是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指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他们认为,眼下应该考虑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而不是全盘否定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提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面对这一系列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公允价值和正确对待公允价值应用问题,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

  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应终止还是应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是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会计目标

  历史地看,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大体上可划分为分别以FASB和SEC各自倡导的质量标准为基准的两大派系,即FASB模式和SEC模式。以Jenkins委员会和FASB为代表的FASB模式将相关性作为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首要要素;以Levitt为代表的美国SEC模式则从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披露来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它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本质上看,两大财务报告质量评估模式并非完全对立、相互排斥,而是在许多方面相互支持的,是趋于一致的,其主要目标都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需要抑或保护他们利益的信息。在这个目标下,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是否相关。决策总是针对尚未发生的业务,总是面向未来的,这决定了会计信息也应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而公允价值正是面向未来的,是未来信息在现在时刻的反映,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符合报告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助于其进行经济决策,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披露的要求能够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由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明确提出企业必须作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受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详细披露的限制,企业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从而使得企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来操控利润的空间和范围大大缩小。而在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中,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企业资产的比值越高,其财务报告质量就越低;反之,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就越高。因此,公允价值应用与财务报告质量高度相关,要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需要推进公允价值的应用。

  (三)公允价值应用可与资本市场形成联动效应

  采取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能够客观地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特别是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就像“体温表”一样能够随时反映出资本市场是“高温”还是“低温”,及时揭示财务风险,使投资者能公正、合理地评估企业的价值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估值的准确度,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大环境越来越完善,其计量也就越来越可靠。

  总之,公允价值的应用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危机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引起的,不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只是华尔街银行家为逃避责任而推出的“替罪羊”,不能中止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相反,应该推进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改进措施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杨方文、惠英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具体情况为表外披露占68.74%,表内采用占3.43%,而不采用公允价值的比例为27.8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公允价值在企业应用范围非常小,只有3.43%的企业运用表内采用的方式。造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范围不够广泛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易、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运作等还不够规范,影响了取得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水平,进而对其可靠性也存在质疑;二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一定难度,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来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保证体系,这就增加了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对其应用比较谨慎,应用范围不广泛的现实情况。但是,公允价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计量属性,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为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内外部环境。

  (一)完善外部环境和制度,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

  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主要有微观层面的成本和宏观层面的成本,本文针对微观层面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作为公允价值实施的主体,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既包括企业为取得公允价值发生的信息成本,又包括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税收成本。前者是指公允价值的取得,首选是活跃的公开市场报价,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全性和不成熟性,公开市场报价还难以取得,因此,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企业,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后者是指由于会计准则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即会计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这些资产的会计基础与计税基础之间会产生差异,从而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费用。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