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课程论文 > 财务管理 > 正文

新希望集团多元化经营效果研究

时间:2017-08-08 来源:www.inibin.com作者:lg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伴随 2005 年之后中国经济改革深化,民营资本市场开始加入加速多元化热潮。在此之前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存在多元化经营,但国有企业居主体地位且多以工商业企业为主,它们承担探索和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责任。2005 年之后,我国资本市场经济在产业和工业加速发展大背景下热衷于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迅速突起而普通实体经济状况萎靡。这时期的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压力。同时与国有企业较为完善治理结构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在公司规模到达特定阶段后就会暴露出发展弊端,例如困于家族文化桎梏,股权结构模糊混乱及家族控制人与非家族职业经理人间固化矛盾导致的公司治理结构无效及投资效率低下等。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成功似乎要先突破这些不同层次的发展瓶颈,为民营企业多元化转型经营提供有效建议和经验支持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民营农业市场与证券市场有机结合的枢纽,民营农业上市公司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目标中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民营农业企业成长困难高于一般工商企业,它们不仅受制于自然和农产品特有风险,还需解决融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新等难题,这使其比一般工商企业成长面临更多困难。近些年农业企业绩效市场表现力和其公开披露的营业数据可看出,其在行业内部经营效益差距显著拉大,绩效分化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 这种农业本身特有的弱质性和风险性致使大多数民营农业上市公司选择多元化经营以追求市场业绩表现力和企业成功转型。可是战略决策失误和多元化经营盲目性使许多民营农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背农”现象严重甚至面临破产。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整个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在此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民营农业企业市场效益和质量尤为重要。由此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有效建议十分必要。 完善的公司治理一直是解决代理问题、提升企业价值和高层次决策效率的有效规则,同时也是实现权力有效制衡、内部权责合理分配、经营战略有效安排、发展规划最优制定的价值导向保证。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强弱和核心竞争力高低很大程度与企业各异且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相关联。公司治理机制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间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始终是国内外学者不变的研究课题。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日益深入,实践和理论层面都不断凸显公司治理在企业发展和转型中的重要性。民营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转型需要与市场对接的高质量公司治理水平牵引,因此从公司治理机制要素视角研究其多元化具有很强合理性。 
..........
 
1.2 文献综述
多元化是企业生命成长周期和持续规模经营的重要实现方式,自出现以来就是研究领域和市场扩张实践领域不消热度的话题。中外学者源于不同研究目的定义多元化,虽然多元化经营研究内容和结论不断丰富,但至今中外学者尚未对多元化做出统一而准确定义。 多元化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学者 Ansoff 于 1957 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随后有学者提出,企业多元化是一种跨领域及多行业的动态过程,这种经营过程核心在于其经营活动范围扩张是基于保持原有主营业务和产品层面上延伸新业务产品或服务(Penrose,1959)[34]。Ansoff(1965)[35]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最早提出依据发展方向可从横向、纵向、圆形辐射及综合型四方面划分多元化,且无论哪种类型多元化,其本质上都应该为实现企业协同效应服务,企业成功的多元化战略甚至可以创造协同效应。Edwards 最早提出扩大产品范围,提高市场占用和竞争能力是企业多元化的一种动机。之后,部分学者开始采用制度理论对多元化动机进行解释,这些学者认为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或面临经济转型国家,其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往往更依赖于资金或人才等非市场通用资源,该类型国家市场中企业多行业、多领域规模投资的多元化战略动因在于能在高度经营压力下最大效率和程度地获取和利用市场经济中的非市场通用资源,获取产品市场竞争优势(Lee  et  al.,2008)[36]。还有部分学者从相关公司治理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等理论视角解释企业多元化动因,他们认为企业如果仅经营一个行业业务,收入来源较为集中且对经营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一旦企业在未来丧失某投资机会或由于行业被动出现财务危机,企业便少了回旋余地和弥补空间,很有可能陷入较大困境。而扩张中的多元化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内部现有剩余资源和业务能力实现更大范围规模效益,还可以通过多行业和多业务组合转移风险(Tong,2011;Hann  et  al.,2012)。  
.........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多元化概念最早源于国外产业经济学,自上市公司出现多元化现象以来一直是产业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学和财务学领域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经过几十年研究,国外已形成了较为系统观点和结论。经营规模和内部层级扩大下的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利益一致性出现偏差,致使上市公司出现的关于主要利益主体间代理矛盾和代理偏差日趋加重。代理问题存在严重制约着治理效率提高和有效战略实施。为了解决两类代理问题,上市公司进行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公司治理机制由此应运而生,国内外关于该内容研究形成了系列结论和体系。基于公司治理机制与多元化理论研究深入及上市公司经营现状和实况,许多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两者间影响关系,故伴随研究和实践深入程度越深,两者间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关于两者之间影响关系研究大致以委托代理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协同效应理论等为基础。在国外早期研究中,委托代理理论就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理论基础,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源于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内在契约关系。在委托代理理论下,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上市公司管理层掌握着对公司实际控制力,公司营运资本大部分源自外部股东但他们客观上并不能实际控制公司。由此管理层出于私利动机很可能会牺牲股东利益,两者间利益冲突增加了上市公司代理和交易成本。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是符合上市公司实践的,能为上市公司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在两权分离且投资者逐渐脱离对资产经营控制的委托代理模式下,职业经理层对上市公司经营和资产运转情况了解程度远大于投资者,为了使职业经理层经营行为与自身利益一致,投资者必须付出一定成本对经理层经营行为进行监察和督管。因此信息不对称性、经营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三者作用产生代理成本。在公司治理实践中,经营环境不确定性、职业经理人对风险规避程度、经理人经营努力程度及股东对经理人激励程度是影响委托代理成本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经营环境差、职业经理人对风险规避程度大都会增加委托代理成本,损害企业业绩;经理人经营努力程度和股东对经理人激励程度越大会降低投资者付出的经营和督管成本。如何设计激励约束机制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成本成为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 
.......
 
2.2 基本理论分析
基于上文对国内外关于多元化文献梳理,不同学者对多元化概念有不同定义,这些在特定现实条件和研究目的下定义的多元化概念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结合研究视角和目的以及已有的多元化概念,本文对多元化概念定义参考 penrose(1959)和尹力省(1999)的研究成果,定义多元化既是基于保持原有主营业务和产品层面上向其他领域的新延伸,也是上市公司的新行业扩张行为。同时界定: (a)本文研究中将产品类型、主营业务延伸、多市场并购及跨行业投资等多元化都界定于本文所提及的多元化,不再单独划分。 (b)本文研究范围内多元化是稳定保持原有主营业务及核心基础产业前提下而对新领域的涉足展开,背离基础产业以及只经营单一业务或业务相似度高的几种业务情况均不在本文研究多元化范围之内。 (c)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归核化结构调整战略是对前期密集多元化的后期资源整合,隶属于宏观多元化战略之内,因此也属于本文对多元化研究范围。 
........
 
3 民营农业上市公司现状 .......... 16 
3.1 民营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现状分析 .......... 16 
3.2 民营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特征 .... 18 
3.3 民营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现状分析 ...... 19 
4 新希望集团多元化经营基本状况分析 .... 20
4.1 案例对象选择 .......... 20 
4.2 新希望集团基本情况 ....... 20 
4.3  新希望集团多元化发展分析 .... 21
5 新希望集团多元化效果分析-基于公司治理机制要素视角 ...... 37 
5.1 新希望集团内部治理机制要素分析 .......... 37 
5.2 新希望集团外部治理机制要素分析 .......... 46 
5.2.1 产品和要素市场指标选取及量化分析 ......... 46 
5.2.2 股权资本成本指标选取及量化分析 .... 50 
5.2.3 并购与控制权市场指标选取及量化分析 ..... 51 
5.3 公司治理机制要素对多元化经营效果的回归分析 .... 57 
 
5 新希望集团多元化效果分析-基于公司治理机制要素视角
 
5.1 新希望集团内部治理机制要素分析 
股权结构一直是公司治理核心问题,股权结构代表上市公司权力构成及其所占比例,股权结构如何安排直接关联着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引导着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行为选择和倾向,从而牵制着决策和执行层的决策实施及多元化效果。 现有研究量化股权结构主要从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两方面切入。前者通常借助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等指标量化;后者通常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 指数和 Herfindahl 指数等指标进行衡量。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以上两大方面深入分析新希望集团自上市以来股权结构情况及变化历程。 从表 5-1 可以看出,新希望集团股权构成主要为境内发起人法人股和流通股两部分。自 2001 年到 2015 年间,公司股权构成比例大致呈现境内法人股比例趋于减少而流通股比例不断增加态势。其中,2007 年之前,发起人法人股比例一直保持在 50%以上,即这些年间新希望创始人家族始终保持绝对控股地位;2007 年之后,发起人法人股比例开始逐渐减少并且一直保持低于 50%。 值得注意的是:自 2008 年开始,新希望集团所持有法人股比例大幅减少,特别是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公司法人股比例变为 2.03%。主要是因为新希望集团于 2007年将所持有占公司总股本 8.11%的 5 千万余股有限售条件流通股质押给国家开发银行以换取项目经营及投资资金;其次,公司于 2008 年 11 月 7 日将质押股份中的 4 千万余股解除质押上市流通,其余 1 千多万股继续质押,使得 2009 年和 2010 年集团持股比例急剧缩小;另外,2011 年新希望集团发行新股共 9 亿余股,其中包括法人股 898958864 股,使得法人股比例有很大幅度上升。在这个变化趋势中,体现公司致力于新业务开拓和新项目开发,公司治理致力于减少家族控制影响因素,开始善于运用外部市场要素经营生产,优化股权结构促进市场化进程,提升公司治理质量和效率,这也成为十几年间新希望集团快速成长和多元化发展不可忽视的贡献因子之一。 
.......
 
结论 
 
首先,本文对民营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多元化、公司治理及绩效现状展开基本分析。分析结果发现: 第一,我国民营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效果呈现不平衡状况,部分企业多元化取得良好效果且后期资源整合能力强,但绝大部分企业多元化效果不明显甚至面临失败危机; 第二,民营农业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且兼任管理层现象明显,家族式管理模式色彩仍较为浓厚; 第三,民营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相对较差,企业间成长能力和经营效果两极分化程度越发明显。 另外,本文基于公司治理机制要素视角探究新希望集团历年多元化经营效果。选取公司治理机制各要素量化指标并以此衡量新希望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水平情况,最后将其公司治理机制要素与经营绩效进行回归分析,探寻新希望良好多元化效果实现受其公司治理水平辐射程度。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新希望集团股权结构虽仍有家族式色彩但不断得到完善以提高与市场对接度; 第二,新希望集团股权激励与约束机制仍需更深入构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缺乏激励和约束力度。同时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机制两层面建设和关注度也需深入加强; 第三,新希望集团投资效率、治理效率、股权资本成本、产品要素市场竞争及并购活动历年来呈良性发展态势; 第四,本文在控制其他影响多元化经营绩效因素后的回归结果显示,新希望在其公司治理模式下的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治理效率、投资效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等因素都与多元化经营绩效显著相关。新希望不断进步的公司治理水平对其多元化发展及多元化转型成功带来了正面效应。 新希望自上市以来不断改革公司治理模式,使公司历年多元化经营都稳步走在正确战略决策上从而较少出现失误,其历年经营战略大致可分为集中化、密集化、多元化和归核化四大路径。作为我国成功民营企业代表,新希望公司治理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